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5週年華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推出《紅色豐碑》特別節目。節目第五集《硅鋼榮耀》,講述了中國硅鋼産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展現了中國鋼鐵人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的精神。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鋼産量只有15.8萬噸。當時,鋼鐵工業生産技術、裝備相對落後,沒有全套的冶煉和冷軋生産技術,也沒有硅鋼生産技術,更談不上有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硅鋼産業。1972年8月份,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批准了國家計委《關於引進一米七軋機的報告》。武漢鋼鐵廠開始一米七軋機系統的引進工作。
裴大榮,一位85歲的老武鋼人,見證了武鋼從一片荒蕪到成為國家鋼鐵工業的驕傲。他回憶:“當時時間緊迫,全國各地的冶金行業都來支持武鋼,説10萬大軍完全不為過。除了建設的,還有談判的,搞資料的,搞翻譯,還有很多技術幹部。如果比喻的話,就真正是一場淮海戰役”。1978年,一米七軋機系統成功建立,武鋼冷軋硅鋼廠終於建成投産。從此中國冷軋硅鋼開始快速發展,通過不斷引進、消化和吸收,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部能源供需極不平衡,西電東送成為支撐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在西部電能通過一級一級變電站送到東部的過程中,變壓器會造成40%-50%的能量損耗。降低損耗的關鍵在於變壓器的核心材料——取向硅鋼,尤其是高等級取向硅鋼,被譽為電力行業的“芯片”。而在當時這一核心技術卻掌握在國外少數企業手上,並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新一代硅鋼人能實現新的跨越和突破嗎?
李國保和他的團隊面對國外技術的封鎖和限制,他們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自主研發。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寶鋼終於在2008年成功生産出第一卷合格的高等級取向硅鋼,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目前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可以將5000公里的損耗降低到1.6%以下,高等級取向硅鋼的應用功不可沒。如今,寶鋼硅鋼第四智慧工廠生産的取向硅鋼産品可以覆蓋電力行業所有應用場景。如果全國電力系統的變電站都改用寶鋼最高牌號取向硅鋼産品,每年可降低電力損耗900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省出一個三峽電站的年發電量,可有力支撐中國西電東送戰略的落地。不僅如此,中國的硅鋼産品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寶鋼股份的新型耐熱刻痕取向硅鋼産業化技術全球首發,標誌著中國硅鋼研發、製造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度。
《硅鋼榮耀》不僅是對過去成就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節目向那些為國家工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先輩們致敬,同時也激勵著新一代的中國鋼鐵人繼續發揚“三爭”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