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市場機制消化産能
“與其他産業相比,船舶工業産能過剩具有全球性、週期性和結構性特點。”李東介紹,當前全球造船能力達2億載重噸左右,2012年全球新船訂單僅4686萬載重噸,今年1至9月新船訂單8396萬載重噸。業內專家預計,未來三年全球造船年均需求量約在7000萬至9000萬載重噸,全球産能過剩將超過50%,船舶企業普遍面臨訂單不足的局面。
解決船舶業産能過剩問題,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引導支持,強力推進産能結構調整,更需要依靠市場化的“無形之手”,給市場注入活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鄭新立認為,“化解産能過剩的有效機制是市場機制,供給與需求能夠引導資源分配,政府需要消除阻礙市場機制的體制,取消不合理的保護和補貼,産能會慢慢達到均衡。”
為穩定國際造船市場份額,《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船舶行業的信貸支持,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引進核心人才和團隊,開展海外産業重組和全球産業佈局。
其實,為推動市場化機制有效消化過剩産能,今年8月《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也提出了一攬子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對船舶企業兼併重組、海外並購及中小船業務轉型和産品結構調整的信貸融資支持。研究開展骨幹船企貸款證券化業務,引導支持船舶企業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債券等。
據了解,在船舶業興旺時期,沿海和長江一帶産生大量中小船企,目前多是處於停産及半停産狀態。政府採取金融、稅收等多方面限制措施,引導技術水平低、産品競爭力差、已經長期停産的企業退出船舶行業。
分析人士指出,化解産能過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能依賴政府“越俎代庖”一攬子負責到底,要“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來儘快擺脫船舶工業“成長的煩惱”,實現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