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二、目標任務
(三)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實施技術、品牌、營銷、服務“四帶動”出口戰略,推動出口從傳統的生産成本優勢向新的核心競爭優勢轉化,促進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服務”跨越。完善貿易、産業、財稅、金融、知識産權政策,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自我轉型的內生動力,夯實出口的産業和技術基礎,鼓勵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産品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開拓國際市場。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支持企業建立境外營銷網絡,提高出口産品附加值。支持企業在境外註冊商標,開展國際通行的産品、服務和管理體系認證。
掌握對外貿易主動權。建立規範貿易秩序的有效機制,引導企業有序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出口議價能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進口戰略,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拓展進口渠道,提高進口議價能力;增加先進技術、重要設備和關鍵零部件、資源能源、節能環保和循環經濟産品及服務進口;適當擴大消費品進口。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探索建設具備物流集散、交易定價、設計展覽和金融服務等綜合性功能的國際貿易中心。
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促進加工貿易與國內産業融合,增強加工貿易對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優化加工貿易産業結構,促進加工貿易向産業鏈高端拓展,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作用,引導加工貿易逐步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深度挖掘傳統服務貿易潛力,努力擴大文化、技術、中醫藥、軟體和信息服務、商貿流通、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出口,擴大研究與開發、技術檢測與分析、管理諮詢和先進環保污染治理技術等領域的服務進口。完善支持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發展服務外包産業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引進國際優質資源,促進國內市場充分競爭,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平。
(四)提升利用外資水平。
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把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和促進國內産業結構升級相結合,積極引導外資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産業,鼓勵外商投資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服務、工程諮詢、商務服務、信息諮詢、科技服務和節能環保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産能過剩項目。堅持以我為主,積極用好國外優惠貸款,適度借用國際商業貸款。
豐富利用外資方式。在符合外商投資産業政策的前提下,鼓勵外資以參股、並購等方式參與境內企業兼併重組,促進外資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有效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境內外上市;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包括可轉換債券)方式到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積極探索排放權交易、應對氣候變化、服務外包等領域利用外資方式。
增強利用外資效應。更加注重擇優選資,促進“引資”與“引智”結合,進一步發揮外資作為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的載體作用。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鼓勵外資投向科技仲介、創新孵化器、生産力中心、技術交易市場等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發展研發服務、信息服務、創業服務、知識産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
(五)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提高對外投資質量。充分發揮我國輕工、紡織、服裝、機械、家用電器、電子信息等行業的比較優勢,鼓勵企業對外投資設廠。鼓勵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到境外建立生産基地。深化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和加工互利合作,拓展農業國際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發揮股權投資基金對促進企業境外投資的積極作用。創新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模式,強化功能定位和産業選擇。
提升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質量。拓展對外承包工程方式和領域,增強承包工程帶動國內設備出口能力。以設計諮詢、前期規劃為先導,帶動中國技術和標準“走出去”。規範市場競爭秩序,提高承包工程的質量和效益,加強項目設計諮詢、投融資和運營服務能力,培育“中國建設”國際品牌。規範發展對外勞務合作,加強政府指導和公共服務,建立對外勞務合作服務平臺。優化外派勞務結構,加強勞務培訓工作,打造“中國勞務”國際品牌。
增強“走出去”主體實力。鼓勵國內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價值鏈整合,在研發、生産、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提高企業跨國經營管理水平,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跨國公司。提高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為我國企業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提供更好服務。注重發揮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優勢,支持中小企業加速境外産業集群發展。
(六)完善區域開放格局。
加快沿邊開放步伐。積極拓展沿邊省區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領域和空間,建設若干面向毗鄰地區的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構築特色鮮明、定位清晰的陸路開放經濟帶。支持開放開發試驗區發展,加快建設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加強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加快實現互聯互通。
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積極吸引裝備製造、汽車、紡織、電子信息、生物等産業轉移。鼓勵東部地區與內陸地區共建開發區,在“兩橫兩縱”(“兩橫”指隴海鐵路、長江水道,“兩縱”指京廣鐵路、京九鐵路)沿線,形成若干國際加工製造基地和外向型産業集群。加強內陸開放通道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平臺支撐能力。
提升沿海地區開放水平。發揮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對外開放門戶的重要作用,建設若干服務全國、影響世界的國際貿易中心。重點引進前沿高端産業,提高資金技術密集度。推進科技研發基地建設,加快從全球加工裝配基地向研發、先進製造基地轉變。推進服務業開放在沿海地區先行先試。
拓展兩岸四地經貿合作深度。爭取到“十二五”末,內地對港澳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鼓勵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資本運營中心,使香港成為“走出去”的信息平臺和融資平臺。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鼓勵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加強兩岸産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