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一、 1942年春 “傑生”小學在風雨中誕生
1940年,我國處於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20歲剛出頭的何其榮以優異成績考上南京金陵大學,但因安葬撫養其長大的唯一親人十爹(姑姑),延誤報到而止步于名校大門外,只好由其表親陳福桐引薦在遵義老城標準小學(下稱“老標”,現文化小學)任教,于次年考入貴州大學土木係。
1941年暑期,“老標”地下黨和進步教師慘遭不測,被國民黨當局抓捕六人,校長被迫調走,教師大量被解聘,學生也紛紛流失,學校瀕臨關閉。當即,陳福桐找到何其榮説:“國難當頭,遵義教育又危在旦夕,有志男兒應為民族生存做點實事,急需再辦一間私立小學。”經過考慮,何其榮決定找大岳伯柏裕章(柏繼陶)商量,以期得到柏家支持。
當何其榮向大岳伯柏裕章提出辦學時,正值柏家早有打算慈善辦學,因而不謀而合,得到大岳伯欣然應承,並全力支持, 立即成立有多位教育界名人組成的董事會,柏裕章任董事長。撥出柏輝章在三岔河的30石田産作校産,由董事會出資購置開辦學校所需的一切設施,以其父親柏傑生名字命名。1942春,私立“傑生小學”就在時局飄搖之風雨中誕生了。
當時辦學,士紳兼工商業者柏裕章和抗日名將國民黨102師中將師長柏輝章無非有兩層意思:一是為家鄉故土辦善事,好讓那些“目不識丁”、 “斗大的字認不到一籮筐”的本地人提高文化素養;二是柏家因此而贏得更好的聲譽。黔北的有些富裕人家歷來對教育重視,這是事實。俗話説,“窮不丟書,富不丟豬”。
柏家是遵義有名的“首富旺族”,“遵義會議會址”便是柏家公館。柏裕章在長期經營醬園、造紙廠、大雜貨舖、碾房、掛麵廠、織布廠、開設電影院等生意中賺得不菲財産,而他一生又不參加任何黨派搞什麼政治活動。常對人説:找點錢主要為家鄉辦點教育等實事。朱洪舉回顧説:“傑生小學是柏輝章出資,柏繼陶出面當董事長興辦的。柏繼陶知道辦學只付出、不賺錢才為人稱道。”
何其榮等一批愛國熱血青年,一方面踏踏實實為遵義百姓“教書育人”,辦好教育,以待日後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另一方面結合時局作一些抗日救亡、反對內戰等宣傳社會實踐活動。第一任校長是沈一平,次年何其榮接任校長。從此,教育改變其人生,更成為他畢生的崇高理想和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