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49歲的楊正林,出生於遠古“鄖縣人”的發祥地——湖北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現任九年級語文教師。教書之餘,執著于熱心救助貧困學生、潛心蒐集收藏漢江奇石及民俗器物、義務傳承漢江文明的感人事跡,成了家鄉廣為流傳的傳奇——
  

著眼學生未來,開愛心店幫扶助學
 

    1986年9月,他走上了三尺講臺。目睹班上家境困難的學生缺衣少食上不起學。從小飽嘗生活艱辛的他不由潸然淚下。他決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貧困的山裏娃們圓好讀書之夢。
 

    2003年7月15日,在石友、蘭友的提議下,他在淘寶網上建起了自己的愛心店,開通了愛心博客(http://www.abc666.blog.163.com/),他不僅用變賣漢江奇石以及花木盆景所得,幫助那些急需資助的困難學生,還呼籲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加盟自己的愛心助學事業。僅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今,在他的呼籲幫扶下,就有馬良雲、曹鵬等65名貧困學生受到資助,得以繼續完成學業。從1986年至今,他個人所捐的款物累計不下10萬元。多年來,在他的言傳身教影響下,他的學生中涌現出了“1997年度全國三好學生標兵暨2000年度聯合國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獲得者馮聖兵、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楊子敬”等愛心接力人士。至今,仍有一名不願吐露真名的香港老闆,每年開學初都通過QQ與楊老師保持著助學事宜的單線聯絡。      
 

    有人問他,從上講臺至今,究竟接濟了多少學生,他卻笑著説:“這個,我也記不清了”。在他的關心呵護下,一個個貧困的孩子像無助的小鳥,從依人到高飛,楊老師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然而,他為家人卻考慮的很少。老伴有時也不免心生抱怨:“快50的人了,又沒買房子,我身體不好又在家種地,兩個女兒都正上大學,那兒都要花錢。老了退休了,你就靠你那幫學生娃子們﹗”他卻説:我是老師、又是黨員,小時候家裏窮,是好心的鄰居們東家一口飯、西家一件衣,我才有了今天。看著自己的學生有難,我不幫,於心何忍?不幫一把我吃不下、睡不安……
 

傾心學校發展,三拒天價義建展廳

     “我們青曲有著深厚的漢江文化底蘊,是國寶‘鄖縣人’的發祥地,作為青曲鎮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對這些優質資源熟視無睹致其白白浪費,今後,我將大力普及石頭知識、推介漢江文明,讓漢水文化在‘鄖縣人’的發祥地煥發出新的曙光。”
 

    基於此,2010年12月17日,楊老師無償捐建了免費對外的 “漢江文化展閱室”。
 

    該室僅有60平米,卻集德育基地、校本課堂于一體,展出的千余塊精品漢江美石,全部是楊老師耗盡32年業餘時間跋山涉水、行程一萬餘裏才蒐集到的。這些美石價值數百萬,楊老師為此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最令人心悸的是2008年夏,他涉水在堵河灘剛刨出一塊千年烏木,突然山洪奔涌、河水暴漲,要不是水性好,差點喪命……
 

    讓人尤為感動的是——楊老師斷然于2011年11月3日、11月9日、11月18日,三次謝絕了廣東石友萬某、杭州拍賣行段某等多人280萬元天價買石的訴求……他們以“把‘漢江第一紅’賣掉,用這些錢資助貧困生、改善個人生活”為由,多次勸説楊老師賣石。楊老師不為所動,脫口而出道:現在政策好了,又是兩免一補,又是退耕還林、建設新農村了,學生們的衣食基本無憂,我盡可放心了。我個人日子雖然清貧,但很舒心。我現在更關注的是家鄉人們的精神層面。再説我校以“漢江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正是緊要關頭,我們正用石頭文化對家鄉孩子進行愛家報國的思想教育,另外,以後我們十堰、鄖縣綜合開發漢江文化可能也需要它。如果將來家鄉建“鄖縣人博物館”,我分文不取無償捐獻。老了、退休了,我還能隨時去看看……今天把它賣了,將來一定會遭後人唾罵……至今,這塊國內單個最大的漢江紅奇石仍安放于學校的藝苑內,免費供人們隨時觀賞。
 

    “有了這些美麗的漢江奇石,學校的校本課從此不再枯燥無味了。師生們經常深入其中,通過觀察、閱讀、思考,最後為喜愛的奇石題名、編故事、寫隨筆。“路漫漫”“田野衛士”“南水北調三線” “長征”“寂寞紫砂”“漢江之水天上來”“和平鴿”“鄖縣人二號”等眾多美好的題名,無不體現了學生的智慧和思想。學生們參觀後寫下的65篇優秀賞石文章,也被楊老師整理編輯成了《石頭記》一書。中國國土資源部主管、中國觀賞石協會主辦的《寶藏》雜誌,特意以“觀賞石進校園”為專欄,從2012年第5期起,對該校學生的賞石作文予以“每期無償發表3篇、連續刊發至少半年”的專門推介,極大地鼓舞了全校學生對母語的學習熱情以及對家鄉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受到社會各界高度好評。他也因此被家鄉學生們親切地譽為“漢江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