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文友田,1956年11月生,中共黨員,土家族,石柱縣河嘴鄉旗峰村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自1978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他紮根少數民族山區三十四年,不畏艱辛和病痛,甘於貧窮和平凡,以對黨的教育事業矢志不渝的忠誠和對山區孩子最無私的奉獻,始終堅守在方鬥山上的那方簡陋講臺,勤奮教書、嘔心育人,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送出了大山,用自己的年華、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時代壯歌。他先後獲得重慶市教育系統教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石柱縣首屆雙十佳建功立業標兵、石柱縣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重慶電視臺等媒體曾多次在《重慶新聞聯播》等欄目報道他的感人事跡。
他三十四年紮根山區,用奉獻書寫無悔的人生。
海拔1300多米的旗峰村,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條件極為艱苦,是河嘴鄉海拔最高、最後通電的地方。旗峰小學是當地方圓二十里唯一的鄉村小學,山高路遠,如今僅有一個教學班級。1978年,青春年少的文老師走進這所小學,一待就是三十多年,把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年華都獻給了大山、獻給了學生。文老師的家距學校7里多路,學校沒有廚房、沒有水源、沒有更多的生活設施,每天吃過早飯,他就急匆匆地往學校趕,風雨不停。等到一天的課上完,已是太陽西斜,文老師才與孩子們踏上回家的路,吃上一頓午飯。學校離鄉場遠,沒有公路連接,每到開學,文老師都會叫上妻子一道翻山越嶺到鄉場上為孩子們領書,他挑一擔,妻子背一簍,用一把又一把的汗水,把新書領回村發給學生們;到了期末,文老師又會在天未亮時護送學生們到鄉中心校參加考試,一邊為學生照明探路,一邊為學生復習講解。有一年,他在領書途中走得太急,不小心從小石橋上掉進溪河,摔得頭破血流、手臂骨折,住了一週的醫院又趕忙回到學校上課。鄉村條件的艱苦,使上級多次研究撤並這所村小,文老師總是向上級努力爭取,把學校留了下來。但地勢的偏僻和土地的貧瘠,讓幾十年來先後調來的好幾個老師都選擇了離開。鄉中心校也看中文老師的教學能力,多次要調他走,每次都被他拒絕了,他對領導説:“如果我調走了,我們這裡山區的娃兒就沒有地方讀書了,學校就垮了。我是本地人,我還是要在這裡讓當地娃兒有地方讀書。”
他三十四年嘔心育人,用辛勞澆出桃李的芬芳。
旗峰村小學多年只有他一個正式老師,十幾個學生,條件簡陋,教學活動卻有聲有色,教學質量始終居學區同年級前茅。三十四年來,他始終在知識的海洋裏探索,依靠極其有限的學習資源不斷地學習,從上函授學校學教學教法到抽時間、找機會四處觀摩聽課,從自學音樂、美術到自學計算機操作,從備課的孜孜以求到講課的精益求精,他不停地為教學儲備知識、準備材料。他不斷演繹著複式教學,面對一個教室裏兩個年級的學生,課程表上語文、數學、社會、音樂、體育、美術、課間休息、課外活動一樣不少,班主任與各科教師的多重身份集聚一身。他靈活運用動靜結合與年級互動式教學,既同堂安排直接教學與自動作業分別進行的學科,讓學生的學習免受干擾,又合理配置年級融合、班次互動的學科,讓高年級學生指導低年級學生,一舉兩得;他用激情和技巧活躍著課堂,雖然自己身患重病,但激情不減,以洪亮的聲音、有力的手勢引導學生的注意,用循循善誘、風趣幽默的語言引發學生的興趣。三十四年的教學生涯,如今已是碩果纍纍、桃李遍野。他的教學教法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肯定和同行的廣泛讚譽,多次在學區組織的觀摩課中作示範教學;他教過的學生大多走出了大山,有的走進了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有的回到家鄉成為文老師的領導、同事,每當談及哪個學生現在在哪工作,文老師那滿足的笑容總會輕輕浮上他瘦削的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