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雲南曲靖:“三村”順民意 “四化”暖民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05日 08:12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經濟日報消息:“文明如歌新農村,和諧似畫珠江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珠江源頭曲靖市,去年3月間提出了在農村開展“三村四化”建設的思路,今年伊始,又提出每年選擇150個村重點扶持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實施計劃。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曲靖“三村四化”取得了顯著成效,開始踏上一條有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山水林田路 花果菜漁遊

  “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就是以小康村、文明村、和諧村為目標,壩區以農村工業化、農業産業化、住房新型化、社會和諧化,山區以農業産業特色化、道路房屋整潔化、村風民俗文明化、團結互助和諧化為途徑,進一步整合資源、挖掘潛力,實現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逐步把全市農村建設成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農民富裕、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在曲靖鄉村採訪,當地創造的“新村建設三模式”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政府推動型。麒麟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三村四化”建設試點後,統籌連片建設南寧水寨村和三寶鎮雷家莊、何旗村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金秀生態園。該生態園著眼于實現城鄉一體化,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直接解決8000余農民發展問題,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花、果、菜、漁、遊五業支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成為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農民樂園”。

  二是能人帶動型。臟亂差問題突出、經濟發展緩慢是長期困擾沾益縣西平鎮龍張板村群眾的一大心病。村裏開展“三村四化”建設後,做了多年建築生意的村民尹平安決心為發展家鄉的公益事業出力。到目前為止,他個人已出資43萬元投入到“三村四化”建設上。還墊資20余萬元,為村裏建了一所學校。目前,他已為張板村及周邊村解決了近200人的就業問題,這些人年均收入上萬元。在尹平安的帶動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美化家園。如今走進張板村,映入眼簾的是水泥路貫通家家戶戶,綠樹成蔭、百花爭艷,一派宜人的景色。

  三是礦村共建型。富源縣老廠鄉礦産資源豐富,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轄區內煤礦企業多、工業發展較快的優勢,走礦村結合、以工哺農的路子,調動企業參與“三村四化”建設的積極性。這個鄉的老廠螢石礦、宏發煤礦、恒達煤礦、箐地溝煤礦紛紛與一些村結為“共建對子”。到目前為止,初步統計已捐資440余萬元。當鄉上動工興建一段長34.5公里的公路時,開工當天,35家個體私營企業即捐資1420萬元。公路建成後將連通4個村委會、14個自然村,3萬餘人受益。

   一村一特色 一戶一亮點

  5月15日,記者來到沾益縣的婁家山、許家山兩個山村。為徹底改變“晴天灰滿桌、雨天卷褲腳、垃圾堆墻角、污水門口潑、蒼蠅滿屋落”的臟、亂、差面貌,這兩個村的幹部群眾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戶一亮點”,“建一個、成一個、亮一個、穩一個、帶一片”的思路,堅持“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典型引路、整體推進”原則,男女老少齊上陣,人人動手建家園。截至目前,群眾義務投工13400人次,共硬化水泥路3860米,拆除私廁73個,新建公廁13個,粉刷房屋內外墻面37500平方米,翻新屋面260間,繪製墻體字畫217幅,建花臺480個,建群眾娛樂休閒場所6個。現在,兩個山村均實現了“五有”即人均有一畝高穩産農田,戶均有一口沼氣池,有一個水龍頭、小水窖,有一幢人畜分居、整潔實用的住房,有一條通村到戶的硬化道路、村內道路。

  沾益縣在全縣實施“群星文明工程”,營造了“家庭好不好、數數星星就知道”,全縣共創建十星級文明戶7867戶,九星級文明鄉鎮1個,七星級文明村委會77個,八星級文明村民小組247個,涌現了柴山村、婁家山、許家山、渾水塘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在建設新農村實踐中,富源縣的水族山村灑交凼村提出了“一個保留、兩個堅持、三個不準”民族新村建設模式。“一個保留”就是保留水族的歷史文化,對具有水家傳統建築風格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民居、紀念性建築等文化遺産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兩個堅持”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堅持不搞千篇一律,要特別注意保護山體、水塘和耕地,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原有自然風貌;注意體現本村的特色,村莊規劃要克服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傾向,建設田園風光型的新農村。“三個不準”就是在村莊整治和建設中不準推山、不準填塘、不準砍樹。他們以水族幹闌式建築和秀麗的田園風光為特色,營造了“茂林修竹映池塘,笑語歡聲小廣場”,青山綠水、白墻黛瓦的和諧生態環境。如今的灑交凼水族山村山美、水美、人美、房屋美、道路美,在千年金絲榔古樹、大水池、文化小廣場、農民自繪彩畫及花園的點綴下,正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人流連忘返。(記者 李江天)

責編:劉彥妤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