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抗戰系列片《罪與罰》主創人員在線精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29日 17:09 來源:CCTV.com

  回顧抗日戰爭血與火的歷史,記錄改造戰犯的內幕過程。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央視《天網》欄目將於9月19日播出5集系列片《罪與罰》。該片部分庭審戰犯影像、改造戰犯影像資料極其珍貴,此前從未面世。而該片唯美的拍攝手法,深厚的歷史內蘊,會引起人們深刻的反思。 9月14日下午2:00,我們邀請了《罪與罰》的主創人員(中央電視臺社教節目中心頻道編輯部主任童 寧、《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和網友在線交流。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開場白: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在這裡一起聊聊關於《罪與罰》臺前幕後的故事。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我在這裡講一講當年我怎麼拍釋放、改造、審判日本戰爭罪犯的事情,我講的時候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問問我,我把當時的情況給大家説一説。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天下網友是一家,今日探討《罪與罰》。

  [杯盤狼籍]:請問導演,為什麼取名叫《罪與罰》,是受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啟發嗎?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罪與罰》的名字是一次在吃飯的時候突然想起來的,想出來後興奮的不得了,覺得與片子內容特別貼切,馬上給朋友們打電話,徵得他們的意見,大家總體反映還都不錯。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內容沒有太大關係,剛才也講到了主要是針對日本戰犯改造這件事和他們最終的命運走向,最後這批日本戰犯都得到的寬大處理,他們的思想也發生的很大的轉變,這是一種特殊的懲罰。如果按照他們曾經犯下的罪行來説,也許殺死他們幾次都有可能,也都不能夠洗刷他們身上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罪行,但是在當時黨中央從長遠的利益考慮,決定對他們進行寬大,但是問題不是那麼簡單,中國的工作人員能夠接受這件事情,戰犯們能夠徹底改變,都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如果大家想了解具體內容,可以收看我們的片子。

  [沸騰中國心]:我想問導演, 您製作完《罪與罰》時有什麼感想 一定要實話時説呀


社教中心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右)《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中)《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能夠把這段歷史的真實情況反映出來是我們最大的榮幸,因為這部分電影資料已經塵封了半個世紀,在之前大部分資料從來沒有公開對外發表過,所以這次拍攝和製作這部紀錄片對於我來説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感覺自己跟這部分資料仿佛有一種特殊的關係,第一次看到這部分資料的時候,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也特別想跟觀眾們一起來分享,所以我們在製作過程中花費了非常大的精力,就是希望觀眾能夠看到真實的那段歷史過程。

  [麥軒]:各位嘉賓你們好?目前講述抗日的片子有很多,這個片子側重表現了什麼?主要的特色是什麼呢?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這個片子主要講到日本戰犯被我們抓到以後在監獄裏面的改造過程,他們自己認罪,以至於有些大的戰犯受審過程當中他們痛哭流涕,向中國人民獻最,下跪給證人磕頭,有一個戰犯講得很好,他説日本軍閥把他們變成鬼,中國人又把他們從鬼變成人,當年他拿著戰刀闖進中國的領土,屠殺中國人民,現在中國人民對他很寬大,所以讓他重生,所以他把中國變成他自己第二故鄉,這就證明我們改造的成功。

  [麥軒]:《罪與罰》是紀錄片還是政論片?創作歷時多長時間?在拍攝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應該講是一部紀錄片,創作時間從今年的2月份開始正式進入了資料的熟悉階段。要談起來困難和挑戰還是比較多的,最簡單的一個就是我們不懂日語,但是考慮到這個題材的嚴肅性,在播出過程當中是不能夠出現任何語言上的錯誤,所以我們專門請了日文翻譯進行文字的統籌,而且我們採訪了五位日本曾經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的老兵,採訪長達700多分鐘,再加上原來的電影資料當中大量的同期聲都是日文原聲,所以僅僅這一點工作量就是非常大的。另外一個大的挑戰是,我們的片名叫《罪與罰》,立意是日本戰犯所犯下的罪行是非常觸目驚心的,但是中國人對他們的改造卻是寬大的,也就是罪行是真正的罪行,然而懲罰卻是不同尋常的懲罰,是對他們靈魂的改造。如何表現兩者的內容,也頗費我們的心機。好在有領導和一些同仁的幫助,特別是製片人多次與我們交流,為我們的創作把握了方向,在這裡也向所有關心和支持這部片子的朋友們表示感謝!

  [麥軒]:童主任好!社會與法頻道派了多少人做這個節目呀?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社會與法”頻道派了精兵強將,由執行總導演盧釗凱挂帥,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並不多。

  [招牌上的文化傾向]:王老,您在1954年——1956年作為編輯,拍攝了關押在中國的日本戰犯的紀錄電影《正義的審判》和《人道的寬待》

  ,同樣關於日本戰犯的片子,這個片子有什麼新的亮點嗎?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這個片子主要不是在國內發行,做的是日文版,叫人道的寬待,送給日本人了,日本很多內部人都看過這個片子,説這個片子拍得很好,反映了中國人民寬大為懷,對日本戰犯寬大的待遇,他們反映很強烈,在國內上演的是審判日本戰爭罪犯,從裏邊提了一部分出來,拍了一個四十分鐘,還有一個釋放日本戰犯,實際上到日本的片子兩部片子是上下集,整個講到日本戰犯的改造、審判、釋放,以及他們家屬到監獄裏面來探監整個全過程都拍下來了。

  [杯盤狼籍]:王老在拍攝過程中有什麼難忘的事嗎?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事情不少,我可以説一兩條。譬如説日本戰犯釋放以後,馬上身份就變了,就不是戰犯了,挂的條子就是日本僑民,到了天津,我們中國紅十字會就把這些僑民交給日本紅十字會,最後上船我們就想試驗試驗這些犯人,在中國土地上痛苦有情可源,他害怕再整,因此表示痛改前非,痛哭流涕,那麼離開了我們國土,離開了我們領海,他還會不會是這樣,他想試驗他一下,結果他就跟接他們那個船,我們不是有領航的嗎,就把他們引到公海,這時候就想看看這些人表現怎麼樣,我們攝影師在積極拍,我們是想考驗一下他們是不是真的感動,結果還是痛哭流涕,揮手卷等等,這證明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他已經離開我們國土了,因此我覺得這點上他們是真摯的,不是改造的時候在法庭上才是痛哭流涕,離開了他們還是這樣。

  [別怕是我!]:大家下午好,我非常喜歡看咱們社會與法頻道的節目 特別是《天網》欄目 他們的節目真實 刺激 扣人心懸。

  目前非常期待《罪與罰》的播出,我想問問三位嘉賓 您們對這個節目怎麼看,有什麼感想?謝謝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這部片子是回顧建國初一段鮮為人知的審判日本戰犯的歷史紀錄片。它記錄了改造日本戰犯的內幕過程。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中央電視臺將與9月19日到23日在“社會與法”頻道連續播出五集頻道特輯。這部紀錄片中的部分庭審日本戰犯的影像、改造戰犯影像資料極其珍貴,此前從未面世,相信這個片子的播出會引起人們深刻的思考。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這個節目當年拍的時候是作為資料拍下來的,覺得這是我們國家一件大事情,當時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了,要審判和釋放這些人,當時直接領導拍攝工作的,中央派廖承志同志來直接領導,他跟我們説這批材料很重要,拍下來將來保存起來對於中日兩國人民記住日本人戰略中國的史實,以及他們改造戰犯的過程,這是很好的一筆歷史材料。

  [咋想就咋説]:三位嘉賓 下午好啊 我想問問盧導演 看您的年齡不是很大 您這麼年輕就能製作出這樣的節目 真是厲害啊 您在拍攝這個節目時 遇到什麼讓您感動的事了嗎

  希望您能説説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在拍攝的過程當中更多的還是像王永宏老師這樣的老一代紀錄片工作者的創作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我們這部片子使用了大量的《正義的審判》和《人道的寬待》這兩部片子的素材,這兩部片子就是王永宏作為導演拍攝的。

  [仔仔媽:)]:《罪與罰》適合少年兒童看嗎?可否作為中小學生的教學片觀看?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很適合中小學生觀看,最好是仔仔媽在旁邊給予輔導:)

  [苦命的搬運工]:日本一再否認歷史是出於什麼心裏呢?是自卑嗎?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日本否認歷史是日本的右派,改造的這些人他沒有否定歷史,他一直認定説他們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日本侵華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從明治維新後不久的1874年發動侵略中國台灣島的戰爭開始,每隔幾年就要發動一次對外侵略戰爭,特別是侵華戰爭。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次數最多,屠殺中國人民最多的國家。可以説,日本是世界近代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之一,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對外侵略的、主要是對華侵略史。

  [杯盤狼籍]:請問童主任,央視法制頻道推出這一系列片的主旨是什麼?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罪與罰》這個片子講的是1950年,近千名日軍戰犯從蘇聯被押送到撫順戰犯管理所,開始接受中國政府的管理改造。1956年,這些戰犯和在太原關押的戰犯走上法庭,等待被宣判。在審判中,僅這批戰犯承認親手殺害的中國平民和戰俘就達94萬餘人。庭審結果震驚了世界,除了45名罪大惡極的戰犯被判刑外,其他戰犯全部釋放回國。中國政府給予他們人道的寬恕。

  罪孽深重的日本戰犯,接受的是“沒有懲罰的懲罰”,也許歷史會證明這樣的罪與罰會對兩個國家、對兩國的人民産生怎樣的影響。今天,我們播出這個片子是為了讓歷史告訴未來。

  [杯盤狼籍]:《罪與罰》中使用了大量的從未公開發表的關於日本戰犯的影像資料,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資料的拍攝背景和情況?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可以,這個資料主要是在法庭上面,片子一共有四個案子,一個是日軍侵華案,都是陸軍軍人,什麼中獎、少將等,第二個案子是統治偽滿洲國,這個案子比較大,受審的都是偽滿洲國總務長官,總務次長,都是一些統治偽滿洲國的大頭頭。第三個案子是城野宏恢復日本軍國主義案,他在抗日戰爭我們勝利以後,他們被國民黨部隊俘虜了,他們利用他來反攻,因此任命他為軍事顧問,解放戰爭又被我們俘虜過來了,因此這個案子他犯了雙重罪,一個是侵華,一個是幫助國民黨打內戰。第四個是富永勝太郎特務案,他給國民黨國防部作過顧問,在北京、天津、濟南沿鐵路線都有他的商號,就是用來收集情報。這四個案子裏面的人,按照我的話來説,我日本最反動的精華,相當反動,但這些人最終被我們改造過來了,所以毛主席講,人是可以改造的,只要政策和方法對頭,我覺得這批戰犯,我們能把他改造好,也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民的偉大氣概,把這些反動的人都改造過來了,最後放他們走的時候,他們痛哭流涕,非常感謝中國人民。所以連我們自己看了以後,我們也覺得挺感動,這些人是改造得不錯!

  [苦命的搬運工]:我的生日就是每年"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對於這樣一個日子,我不知怎樣的眼光,怎樣的態度去對待.日本,是一個噩夢,對這樣一個夢,該去怎樣對待?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發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日本侵略中國的圖謀由來已久。16世紀的豐臣秀吉、18世紀前後的佐藤信淵、19世紀前後的山縣有朋等人逐步細化對華侵略擴張的戰略構想。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所屬獨立守備隊駐柳條湖鐵路分遣隊河本末守中尉,率七、八名士兵,在中國軍營——北大營南六七百米處的柳條湖點燃了預先安放在鐵道下的炸藥,炸毀一段31英寸的鐵軌和枕木。事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10點40分,日軍第29聯隊開始向瀋陽攻擊,“九一八”事件由此爆發。北大營的炮聲,表明世界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第一把戰火是由日本點燃的,它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了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

  [苦命的搬運工]:日本民眾到底是怎麼看待侵華戰爭的?如果説日本政府纂改教科書,那麼日本百姓就無動於衷嗎?他們應該可以通過很多渠道來了解歷史的事實的。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日本的一些左派也反對他們修改教科書,我從報章上也看到一些他們不尊重歷史,修改教科書,也遭到日本國內人民的反對。

  [杯盤狼籍]:請問盧導演,這個片子給我們闡述了什麼的立場和觀點?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好多時候我們談到一個片子的時候,都願意講這個片子的主題和立意是什麼,我們在接觸到這個題材的時候,第一個反映就是這段歷史很有意思,很值得濃墨重彩的去講一講,原因之一是這段歷史帶有揭秘性,不為人所知,特別是像王永宏老師他們拍攝了大量的非常完整的紀錄電影,可以幫助我們在視覺和聽覺上還原那段歷史。第二,就是這部片子當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很複雜,有政治、歷史、人性等諸多方面因素,在創作上來講應該説非常具有挑戰性,而這種挑戰性也會激發我們創作慾望。所以確切的講,是這段歷史深深的吸引了我們,我們把在那個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的真實的告訴大家,能不能算作我們的立場和觀點呢?!

  [杯盤狼籍]:請問各位,那您通過這樣的過程得到了什麼樣的體會??? 在整個節目的製作過程中,對抗日這段歷史有什麼新的認識嗎?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戰爭是不要的,我弄這個片子的意思就是不要再重演這段歷史,不要讓人類最殘酷的歷史不要重來,我就抱著這種心態來做這個片子,比如説這些戰犯當年耀武揚威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最後還是遭到了人民的審判,意思就是告訴大家不要發生戰爭,誰種下的苦果誰就要遭殃,我就是抱著這種心態來做這個片子的。

  [※千尋]:日本當時被俘虜的兵大概有多少?現在健在的是不是很少了?他們對待採訪是一個什麼態度?他們現在如何看待這段侵華歷史?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他們現在在日本國內這些人是低頭認罪的,我看過一個片子,就是日本一個電視公司拍我,就講戰犯當年拍的怎麼樣,我就跟他説,我當時是執行我們黨的政策在拍這個片子,實際上按照我的感情來説,我是很反對日本戰犯的,我思想是很抵抗的,因為我是抗日戰爭幹部,我打過鬼子,所以那次拍的時候,日本公司問我,你既然反對日本人討厭日本人,為什麼還拍對日本有人利的片子呢,我説我是中共黨員,要這麼拍法是我黨中央決定的,我作為黨員我就得要執行黨中央的決策,因此,我就按照我一個黨員應該執行黨的政策的原則就拍了這部片子,結果在日本影響很大,所以日本人也説王先生講得好。從我感情上來講,我打過日本鬼子,在戰場上較量過,我很反對他們。後來我在拍攝過程中感覺到這些人改造過來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中國監獄的一些同志對他們是費了很多心血把他們改造成這樣的。有一次,在撫順第一批釋放的人當時我也沒想到,都是保密的,對外不能講的,當時釋放第一批日本戰犯在撫順找了一個工廠的禮堂,明天要釋放了,今天下午就要進去裝燈,因為拍電影要很大的燈,工廠工人就問我們幹什麼,但是我們又不能講,我沒有辦法撒了一個謊,我説明天晚上梅蘭芳到這兒演戲,工人很認真,説票在哪兒買,我説我也不知道在哪兒買,我説你找你們工會和領導,可能是發票,你們去找去吧,結果頭一天就過去了。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第二天戰犯很整齊地進入禮堂,後來我們領導發言説,基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基於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基於這些戰犯在監獄裏面有悔的表現,所以對這些犯人不予起訴,予以釋放,犯人也不知道這個決定,一講出來以後,現場嘩一下全都哭了,結果機器開晚了,哭的聲音沒有拍下來,因為開頭沒有準備,不會想到這麼個效果。因此我就想到毛主席那句話,人是可以改造的,只要是政策和方法對,是可以改造的。而且,這些人是最反動的,經過幾年的時間,改造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很不容易的。他們爭先恐後發言要求表示自己的決心,後半生不再發動戰爭,中日不再戰,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所以我就相信主席那句話,人是可以改造的。進入很整齊,後來我們領導發言説,基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基於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基於這些戰犯在監獄裏面有悔的表現,所以對這些犯人不予起訴,予以釋放,犯人也不知道這個決定,一講出來以後,現場嘩一下全都哭了,結果機器開晚了,哭的聲音沒有拍下來,因為開頭沒有準備,不會想到這麼個效果。因此我就想到毛主席那句話,人是可以改造的,只要是政策和方法對,是可以改造的。而且,這些人是最反動的,經過幾年的時間,改造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很不容易的。他們爭先恐後發言要求表示自己的決心,後半生不再發動戰爭,中日不再戰,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所以我就相信主席那句話,人是可以改造的。

  [歪脖柳]:哈哈!童主任,你咱麼看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呢?本片之名是否也受此啟發?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英雄所見略同。這個片子的主題是:日本戰犯罪惡滔天,中國政府寬大為懷。

  [刀下留帖]:這部片子其實我沒看太多,所以在創作上可能提不出什麼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但我想,費這麼多心血拍它是為了讓我們了解並且銘記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同樣的題材央視和鳳凰拍出來會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兒女英雄轉>有沒有想過怎樣吸引年輕人尤其是80後的青少年的眼球呢?畢竟,他們的明天的中國。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我拍這部片子也是想讓青少年他們不要忘記歷史,牢牢記住日本軍國主義對我們的殘暴,因為他們在法庭上公認的東西都是鮮血淋淋的,尤其是錦州鐵路局的鐵警審訊我們抗日群眾周化貞審判的相當殘酷,當時在法庭上面他控訴的不少人都哭了。

  [刀下留帖]:國民黨在抗戰中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你們如何評價呢?片子裏面有他們嗎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這部分內容我們是知道的,但是我們片子的特點就是小切口進入,而不是全景式的展現抗戰史或者戰後對日本戰犯的審判的情況,而是以點代面,通過這些戰犯身上所犯下的罪行和我們對他們的寬大來表現我們的主題。

  [※千尋]:王老,您作為老一輩的記錄片導演,目睹了中國記錄片的發展過程,和過去相比,有人説記錄片的製作手段等各方面現在先進了一些,但大家的心態卻浮躁了一些?作品很難深入到靈魂,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我覺得紀錄片導演的素質要非常博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看了我們十頻道的節目,十頻道大部分是屬於紀錄片一類範疇的片子,我看了以後,覺得品位比較高,講的這些東西比較深,給人許多思考,讓人想起很多問題,能夠打動人心。我覺得紀錄片他沒有什麼故事性,所謂的故事就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故事,他整個的不是一個什麼故事人物貫穿下來的,但是它的結構上一個一個人緊扣的很緊,我拍的紀錄片不少,比如説像《周恩來》,十里長街的時候就是人哭著送總理和整個的氣魄看起來非常感動人,什麼道理呢,因為大的氣侯和人物的情緒一吻合以後馬上産生一種感人的魅力。中國紀錄片不能像故事片那樣,故事片他可以刻劃人物,紀錄片只能表現人物,不能刻劃人物,不能説我要塑造一個什麼什麼人,那是不行的,只能在人物本身的素材上把它弄得好一些,感人一些。

  [版主]:現場圖片!!!社教中心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右)《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中)《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在CCTV.com演播室

  [斑竹的小蜜]:我們應該如何從抗日戰爭的角度來反思中日關係,反思戰爭與和平?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發動戰爭是日本大軍閥,大財閥,給中國人民以至於亞洲人民帶來很大災難,同時,也給日本國內帶來很多災難,最後日本國內小孩子都徵來去當兵,兵員缺乏,給日本人民也帶來了生痛的災難。日本人徵兵,一個年輕人要出征到中國人來打仗,家裏老母親沒有人照顧,唸唸不捨,走走小孩又回頭看看,我看到這個場景很受感動,這個節目被我拍下來了,同樣他們編制的原子爆他們也編成了節目,搞得很慘的,我覺得,我們從這些地方來看,中日兩國人民都要求和平,現在,也是這樣,日本很多人都要求和平,過安定的和平生活,不要和平進行戰爭的還是那些一小撮右派,大多數還是想和平的。

  [一個都不能缺]:盧導 我想問問 您在採訪那些還健在的老日本戰犯時 他們怎麼看他們的罪行?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在採訪的幾個人當中不是每一個人都殺過中國人,從事的具體工作不一樣,他們的經歷也不一樣。但是總體上來説,從撫順戰犯管理所走出去的老兵對自己以及日本這個國家所應承擔的責任,態度還是非常明確的。這一部分人在回到日本之後,為中日兩國之間的和平做了很大的貢獻,他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叫做“中國歸還者聯絡會”,長期為不再發生戰爭而奔走呼號,現在這些老人當中在世的也就不到一百人了,所以把這段歷史表現出來,從他們的口中了解真實的情況是一種搶救性的採訪。

  [斑竹的小蜜]:這個《罪與罰》會不會考慮翻譯成日文讓日本人看看?我希望是這樣的!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這個片子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拍攝,在國內從未公演過。半個世紀前,這個片子曾經在日本公演過。

  [拂袖而來]:為什麼半個世紀前拍攝,卻不公演?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當時這個片子主要是拍攝改造日本戰犯的過程。那時中日兩國邦交沒有正常化,況且這個題材在當時並不是社會熱點,也可以説片子也找不到立足點。今天,在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片子找到了立足點和著力點。因此,塵封了半個世紀的資料才得以面世。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當時拍這些資料只是為了記錄過程,記錄人民政府改造日本戰犯的過程,沒有形成片子的任務。

  [拂袖而來]:看到一份資料説,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投降日軍的將級軍官一共有58人,軍隊約30萬,經過擴編,偽軍最多時有90萬人。和日本的戰俘相比,中國的戰俘是不是更容易從思想上被改造?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我沒有接觸到這部戰俘,我接觸到的都是日本戰俘,國民黨這批我許多接觸到,沒有體會,我就不敢枉然推斷。

  [拂袖而來]:請問盧導,你在採訪中問的最多戰犯的問題是什麼?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每一個我都問了他們:你殺過中國人嗎?在採訪以前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他們當初會殺那麼多中國人?他們怎麼能夠舉著軍刀提著人頭,笑容仍然挂在臉上,我看到過很多這樣的照片,通過採訪以及為了製作這個製作片子做了很多積累,對這個事情也有一些理解,但是總體上來講,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有一本書叫做《菊與刀》,是一個美國作家寫的一本分析日本民族性的書籍,也許你看了之後會對你有一些幫助。

  [仔仔媽:)]:《罪與罰》與《喪鐘為誰而鳴》是同一個劇組拍攝的嗎?都是在《天網》欄目播出的,《喪鐘為誰而鳴》拍得很好,很有震撼力,期待《罪與罰》這部片子的播出。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你説得很對。謝謝你支持《天網》!

  [拂袖而來]:聽説很多戰犯踏上日本的土地後,全部承認他們的罪行,並且為中日兩國永不再戰而奔走呼號,是什麼力量能使他們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中國對戰犯的改造是一個奇跡。東京大審判,日本甲級戰犯沒有一個承認自己的罪行。1956年,中國審判的日本戰犯沒有一個不承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回國後的表現,如果説在中國時是委屈求生的話,那麼回到日本他們就可以露出真面目。事實是,當他們踏上日本的土地後,一千多名戰犯全部承認他們的罪行,並且為中日兩國永不再戰而奔走呼號,這説明這批曾經殺人如草芥,戰敗後對自己也失去希望的戰犯真的獲得了新生。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這就是中國對他思想教育的改造,我們在撫順戰犯管理所他們的教育是很成功的,許多人宣佈釋放以後,離開戰犯管理所的時候,晚上招待他們,宣佈釋放以後就變成僑民了,很多人拉著管理所長痛哭流涕,就是這麼一股力量,因為我們把很多材料擺在在他們面前,比如説,對他們進行教育有一種走向社會,把他們帶著到南京、上海、哈爾濱、長春,當年他們作案的現場,而且受害人的家屬讓他們悔罪,看看中國老百姓怎麼説,只要你們能改正,中日不再戰,我們犧牲了一些我們也就認了,這樣的東西他們最感動,他們就説我殺害了你的親人,你們還用這麼好的生活待遇在監獄裏面改造,我們是非常感動的,因此決心回國以後為和平奔走,為和平呼號,中日不再戰。我確實也看到一些材料,他們在國內一起遊行,反對戰爭,反對日本現行政策。他們也拍過一些片子送給我們,《改造日本戰爭罪犯》這個片子裏面就有。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是什麼力量能使他們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日本右翼,或者西方媒體説這批日本人被中國政府洗腦了。我們沒有回避這個問題,我們前期走訪了很多當年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一個老同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戰犯拿到今天來,能一個不落地改造好嗎?考慮政治的因素之外,應該説當時黨中央的大智慧和那個時代所有中國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信仰、人道精神打動了日本戰犯的心靈。這也就構成了許多感人的故事的真正內涵。

  。

  [一個都不能缺]:王老師 我想問問您 您做為《罪與罰》的藝術指導您覺得這個片子怎樣?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我還沒看到呢,他們還在做後期。我聽別人告訴我説片子不錯,他説他看了。

  [歪脖柳]:王老師,請問,製作這樣的歷史題材大片,編導的感情因素會影響多少紀錄片的走向?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當然會有影響,因為它是個藝術品,畫面、構圖、音樂這些綜合用藝術的東西來感染人,當然要影響到。同樣一個題材你來做和我來做絕對出來不是一樣的,因為我做的東西我就注重情,注重氣勢,我的東西出來以後一般都是氣勢磅薄,大氣,有些是從很細微的地方來了解,同樣的題材不同人來做的話,投入的感情不一樣,作品的味也就不一樣了。

  [歪脖柳]:我想問:中國人對於日本的無法消除的反感情緒會左右這個片子的創作嗎?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會的,但是要克制,要用理智來戰勝它。

  [招牌上的文化傾向]:王老現在還在一直做記錄片工作嗎?還是被特邀來做這個節目的?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還在做,我還在拍《東江縱隊》,接下來還準備要拍《彭雪楓》。

  [招牌上的文化傾向]:向您致敬。象您這年紀還在革命工作的不多呀,祝您身體健康!是什麼促使你堅持到現在?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我覺得活著就要做事,就要給後人留下一點東西,因此我離休了以後我一直在工作,我精神上面沒有失落感,很充實,我一直在工作。我離休以後廠裏又把我返聘回去做電視劇負責人,拍了很多電視劇,年齡大了下來了社會上一直在找我。前年拍了一部《為了明天》,這個片子電影院裏面演,電視臺不播,因為私人投資,電視臺一播錢就收不回來了,校園裏面播,是描寫青少年犯罪的片子。還有18集專題片《今日中國》,還拍了山西蒲劇《竇娥冤》,謝晉請我去拍的,他説我拍戲曲片很有經驗。

  [沸騰中國心]:王老 我很敬佩像您這樣的老一輩同志 現在還工作在第一線 為全國觀眾拍攝好片子 您可要多多注意身體啊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謝謝,謝謝!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罪與罰》這個片子是今年初策劃的,主創人員創作本片的想法源於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一部分珍貴的電影資料。這部分資料是在1956年根據黨中央指示新影廠拍攝的。它真實而完整地記錄了一批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的日本戰犯接受改造和審判的全過程,全部資料有十幾個小時。

  根據這部分資料,攝製組與2005年6月到8月在全國各地進行了拍攝。尋訪了一些重要的當事人。其中包括五位曾經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的日本戰犯,20位當年參加偵訊的司法工作者,6位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以及幾十位當年的受害者及其家屬。

  這些當事人在這段歷史上承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有的是領導者,有的是被領導者,有的是害人者,有的是受害者。他們在對待這段歷史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樣使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看待這段歷史,對這段歷史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真實。

  [《罪與罰》執行總導演盧釗凱]:結束語:因為片子還在最後的緊張製作階段,正在精益求精的修改,所以我要提前離開,在這裡懇請大家的原諒,希望以後有機會還能繼續和大家交流,非常感謝!

  [《罪與罰》藝術指導王永宏]:結束語:感謝眾網友提出這麼多問題,我回答的不是那麼完好,但是我把我想説的,感受到的我都説了,謝謝大家對我的尊重,感謝各位網友,謝謝大家!再見!

  [頻道編輯部主任童寧]:結束語:天下網友是一家,今日探討《罪與罰》,暢快淋漓看過去,面向未來為國家。謝謝各位網友!再見!

責編:西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熱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