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苑》要講科技道德 《科技苑》節目要嚴謹 講科學
主持人:這樣的話我們的編導必須是一個雜家,對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深入地研究。
張生貴:每一個課題都是一個項目,拿到一個東西首先去研究,自己去弄懂,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講給別人,別人才能懂。這裡面我提出一個東西,就是説,因為我們主要是講種植和養殖方面的技術,大家提出來一個是天道,一個是人道,天道就是自然規律,還有人道就是按照自然習性怎麼去管它。為什麼這個階段要澆這個肥,是根據它的習性來的。
主持人:網友朋友有沒有發現,張老師關注一個問題的時候特別的投入,張老師以前還是一個詩人,所以就特別喜歡用詩人的語言來給我們的傳達理念,所以他們也要求我們要用一個合理的敘事方式去解讀那些科學原理,所以我們在傳播農業原理,普及農業知識,但是我們也在一個個心靈情感來講述一個個故事。這次是出於什麼考慮來製作這兩期節目?其實是特別的緊張。
張生貴:一般來説我們欄目不做突發性的事故,去年雪災我們留下的23個人做雪災。我們江西去了12個人,分了幾個小組,跟江西省聯合打造了一個節目,當時我這幾頁紙就是在當時緊急的狀況下寫出來的。我們禮拜三下午才做的策劃,下個禮拜一就要播出,就是三、四天的時間,在這個短短的時間怎麼做,當時我把吳峰叫過來以後,我説我們現在抓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條要迅速,禮拜三佈置的東西下個禮拜一就要播出,我説這是一個政治任意,哪怕你們三天三夜不睡覺也要做出來,最後他們是四天沒睡覺。我們《科技苑》是要講科技道德,所以在科技苑做節目首先編導必須做出的東西要是科學的,嚴謹的,我們調集的兩個非常有經驗的編導,他們在《科技苑》已經幹了七八年了,下去不會犯低級的錯誤,做出的東西就可以上的,他們可以把該有的東西拿上來。就要求他們當天晚上去現場。第二個要求是記者下去要記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旱情、春苗、旱苗,第二個就是一定要科學分類,各地肯定不一樣,河南、安徽、河北、江蘇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抗旱的情況也不一樣。就是河南各地土壤不一樣,旱情也不一樣。第三就是一定要把抗旱放在一級預警的方案下,這時候總編導很重要,全靠總編導來把握。後來做出來我覺得有三個特點,這次編導確實是在一級響應的狀態。第二個我覺得各部門配合的比較縝密,確實打造了一個拳頭産品,他們平時做節目配合也比較默契,隨時很趕的時間,配合得都非常好。再一個我們的專家也非常強,農業部科技司全力配合指導,第三個我們的節目非常的實用。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