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地點:河北曲陽 石雕是我國的一項傳統的民間工藝,而曲陽的石雕更是久負盛名。這裡的石雕歷史可以追溯至兩千年前。 現年81歲的盧進橋,出生在曲陽縣北養馬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因家境貧寒,被送到做石匠的二舅家寄養,開始學習石雕。 他沒上過一天學,不會寫一個字,卻組建了曲陽縣的第一個雕刻廠,參與了毛主席紀念堂的修建,作品更被國家珍寶館收藏,並在1988年獲得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拍攝地點:河南新鄉 平陰漁鼓是一種説唱藝術,以説故事為主,用鼓和板伴奏。平陰漁鼓已經在當地流傳了上千年,傳到朱世年手裏已經世第十九代了。平陰漁鼓這種藝術形式瀕臨消亡,成了一個人的漁鼓。朱世年前半月得了腦血栓,鼓也沒法敲了,勉強能説唱,這個人一死,這門藝術就絕了。作為農民的朱世年是不能靠漁鼓養家糊口的,同時也沒人願意跟他學,老朱拖著病體想把這門説唱藝術傳承下去,不希望把它帶進墳墓裏。
拍攝地點:山東濟南 面塑藝人何曉錚1939年出生在山東菏澤的一個偏僻的小鄉村。1959年在山東濟南偶遇了民間面塑藝人李俊興,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面塑創作。他的面塑作品人物大多是來自民間傳説,造型古樸誇張、顏色豐富、色澤艷而不俗,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四十多年裏,他帶著自己的面塑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何曉錚自費在村裏辦展覽,廣收弟子,立志用自己的畢生精力來弘揚這門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
拍攝地點:河南新鄉 自古就有撫琴應長嘯的詩句,長嘯既是指口哨。輝縣境內蘇門山上的哨臺就是古人專門為了紀念口哨而建的地方。現在這裡有一幫對口哨癡迷的農民,他們聚集在一起交流、學習、互相幫助,不僅用口哨吹出了笛音簫聲,還在口哨的基礎上又演繹出指哨、手塤等多種吹法,甚至還有口哨朗誦,把這種被人們看作雕蟲小技的東西發展成為一門藝術。
拍攝地點:山東濟南 1992年,20歲的漢方從山東濰坊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以專業課成績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專業。畢業以後,他做過很多的行業,但城市的浮華並沒有沖淡他血液中流淌的鄉土情懷。2002年,漢方放棄了令人羨慕的成功事業,毅然開始了個人的陶藝創作。漢方的作品多取材于鄉村生活,4年時間裏他創作了600多件作品,塑造了無數個農民形象,造型生動誇張,大膽隨意,融合了時尚元素和鄉土氣息。因其風格兼有漫畫的誇張和雕塑的質感,被媒體稱為“漫塑”。
拍攝地點:北京昌平 玉雕大師李博生在雕玉旅程行進到46年的時候,和自己的妻子錢岳聲開始了另一段雕玉生涯。共同開創了中國玉雕首飾系列---“東方首飾”。這些玉雕飾品,雕刻著傳統的中國紋飾圖案,卻又傳達著現代的氣息,把中國古老的玉文化很好的與現代生活結合在一起。並且在雕玉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了人玉合一。
拍攝地點:山東平陰縣 加鼓通是流傳平陰縣宋柳溝村一帶的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今年四月,濟南市要民間文藝匯演,加鼓通被列為表演項目。宋柳溝村有兩支加鼓通表演隊,老人表演隊和少兒表演隊,究竟派哪支隊伍參加比賽,兩支隊伍互不相讓,最後決定先在村裏表演,讓村裏觀眾投票決定誰參加。老人加鼓通傳統古樸,少兒加鼓通活潑新穎,從這兩支隊伍的表演風格讓我們看到了這門鄉土藝術的魅力和變化發展。
拍攝地點:江蘇宜興 江蘇宜興的鼎蜀鎮,自宋代以來就有製作紫砂壺的傳統。從小就生活在這個鎮子上的李昌鴻,已經從事紫砂壺製作五十多年。他的作品不僅繼承了傳統紫砂壺製作的精湛手藝,還具有儒雅的傳統文化氣息。五十多年來,李昌鴻和妻子相濡以沫,他們合作的作品,走出了鼎蜀鎮,走向了世界。1984年,他們合作的《竹簡茶具》,獲得了國際博覽會金獎。
拍攝地點:河南新鄉 相傳劉秀在躲避王莽追殺時在新鄉延津縣飲馬,玉璽在這裡失而復得,後囑其子漢明帝修廟立篆編寫鼓譜,這裡的大鼓由此起源。記載著鼓譜的羊皮卷在文革時期被毀,這幾年村裏組織老人門一邊回憶一邊整理一邊改進,又重振了大鼓的威風。村裏的年輕人也逐漸喜愛並加入進來,古老的鼓韻獲得了新生,現在的人們也在古人的遺贈中豐富、愉悅、充滿活力。
拍攝地點:河南新鄉 延平縣大平調劇團在南皮村進行為期三天的演出,演員們都是當地的農民業餘表演,雖然臺上演的是帝王將相,下臺之後仍然是普通人的小人生,吃喝拉撒一樣不少,辛苦煩惱一應俱全。另一方面,臺上表演的是帝王將相流傳千古的故事,台下看戲的卻是有著最普通人生故事的農民。臺上大人物的故事點綴著台下小人物的生活;而台下小人物的生活似乎很難走近臺上大人物的故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