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地點:江蘇宜興 江蘇宜興的鼎蜀鎮,自宋代以來就有製作紫砂壺的傳統。從小就生活在這個鎮子上的李昌鴻,已經從事紫砂壺製作五十多年。他的作品不僅繼承了傳統紫砂壺製作的精湛手藝,還具有儒雅的傳統文化氣息。五十多年來,李昌鴻和妻子相濡以沫,他們合作的作品,走出了鼎蜀鎮,走向了世界。1984年,他們合作的《竹簡茶具》,獲得了國際博覽會金獎。
拍攝地點:河北曲陽 “定瓷”産於今河北省曲陽縣,因古時曲陽屬定州轄區,因此得名。“定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其製作工藝卻因種種原因一度失傳。 陳文增生於曲陽縣北鎮村,這裡正是古代定窯的所在地,至今仍遺留著13堆古瓷片堆。 農民出身的陳文增家境非常貧寒,因此沒念過幾年書。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沒有念過幾年書的農村孩子,若干年後卻成為了恢復傳統“定瓷”製作工藝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拍攝地點:雲南個舊 錫都個舊,民間素來都有製作錫器的傳統,能工巧匠也很多. 從小就生活在雲南邊陲的小鎮上的賴慶國,已從事錫器製作三十年,他的作品不僅具備精湛的傳統手藝,更兼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三十多年來, 賴慶國憑藉自身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錫器的熱愛使傳統錫器放出了新的光彩。
拍攝地點:雲南騰衝 楊樹明,一個自學成材、沉默寡言的玉雕手藝人。通過十五年的磨練與摸索從一個被老師定性為“繡花枕頭”的頑劣學生變成了騰衝玉石雕刻屆的驕傲。在雕刻玉石的日子裏,自己的性格也在這個過程裏産生了變化。
拍攝地點:江蘇南京 金銀器的製作,在中國民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江蘇的海派金銀器作品素來被世人稱道,如今還有許多金銀器製作大師活躍在鄉間,王殿祥就是其中的一個。 土生土長的王殿祥從小就開始接觸這門古老的手藝,並以海派首飾製作的精緻而聞名。 今年60歲的王殿祥依然鄉音不改,執著著這門手藝併為從自己這樣的農家子弟的手裏,從這樣的鄉村裏能製作出被外人稱道的海派作品而自豪。
拍攝地點:江西景德鎮 他——張松茂著名陶瓷藝術家,江西波陽人,1959年榮獲“陶瓷美術家”稱號。1986年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1988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1994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同年張松茂之家被評選為“陶瓷藝術世家”。曾任江西省政協委員。張松茂,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等以中國畫為主的陶瓷彩繪藝術,尤攻釉上粉彩。他師法自然,堅持寫生,藝趣廣泛,技法精深,達到了“集眾家之長,成一家之法”的藝術境界,他的作品光彩奪目、品位高、時代感強,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她——徐亞鳳自幼受家庭藝術熏陶,在藝術實踐中汲取中國傳統繪畫之精粹,學習諸多名師之技法。擅長粉彩花鳥,兼畫人物、山水。其“水點桃花”畫面繼承其舅舅珠山八友之一的劉雨岑的技法,構圖簡潔淡雅秀麗,細膩優美。1975年參與主席用瓷7501的設計,為主創人員之一。
拍攝地點:江西景德鎮 青花瓷藝術從誕生至今近700年來,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從簡單的圖案裝飾到紛繁的景物描繪。其中近代有兩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成名于上世紀30至50年代的景德鎮“青花大王”王步;另一個是當代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黃賣九。他被稱為當代的“青花大王”。 黃賣九酷愛青花裝飾藝術,他的青花及釉裏紅作品,取法於民間青花和主步青花的生動俊秀,筆力蒼勁疏宕,分水淋漓清澈,構圖簡潔空靈,頗得中國畫的筆情墨趣。他認為 ,青花瓷藝術體現了陶瓷文化的精魂,凝結著民間藝術的棺粹,濃縮了景德鎮傳統工藝的精華,願為之終生探求而無悔。
拍攝地點:河南新安 澄泥硯是我國歷史上四大名硯之一,是唯一以人工澄煉之泥燒制而成的陶硯,也是唯一不以産地命名的名硯。唐宋時期曾作為貢品進入宮廷,到了清代製作工藝逐漸失傳,近年來,在河南工藝美術大師李中獻整理髮掘下這項古老的制硯技術得以復生。李中獻出身鄉土,從小就跟著父兄學會做缸、盆、碗,十六年來,他通過對古硯的研究,自主研發了製作澄泥硯的方式,成為新安現代澄泥硯的拓荒者。2006年,李中獻獲得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稱號。
拍攝地點:吉林長春 今年快60的“吉林風箏王”安世傑小時侯做風箏總是偷偷摸摸的,因為家裏的大人和鄰居們都覺得玩風箏是件不務正業的事兒,也沒什麼出息。但是這並沒有讓安老師改變對風箏的喜愛,他總是躲在一個無人的角落自己安靜地做風箏,然後再把做好的風箏藏起來。 十幾年來,安老師參加了幾十次風箏大賽,拿回了幾十個獎牌和獎盃,先後被邀請到日本、丹麥、韓國等國家去做風箏表演。他讓長春的風箏從無名到有名,還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風箏。安老師説:“如果不是因為風箏,可能我一輩子也就只能替別人修修東西,可是現在風箏改變了我的一生。”
拍攝地點:江西景德鎮 李文躍,號墨裏陶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1984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美術系,他擅長陶瓷墨彩與粉彩及色釉綜合裝飾。代表作“天官賜福雙耳瓷瓶”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墨彩描金18羅漢”及“高士觀畫”分別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第一名、香港文藝研究中心“國際優秀作品獎”。曾有作品被日本恩巴──中國近代美術館收藏。《紫玉金砂》等雜誌曾發表其作品。傳略載入編《中國當代陶瓷美術家辭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等書典。 李文躍先生長期致力於墨彩描金瓷畫藝行創作與研究,並另辟蹊徑、在高溫釉與粉彩綜合裝飾上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其作品格調高雅、意趣雋永、無論是墨彩、高溫釉彩和粉彩綜合裝飾均有功深力透、修養全面之境界,並曾應邀到新加坡、香港等地舉辦瓷畫藝術個展、聯展、頗受青睞、許多作品成為海內外博物館,收藏家收藏的藝術珍品。
拍攝地點:陜西寶雞 陜西民間泥塑滲透著中國北方農村以求生求福、趨利避害為主題的吉祥文化,巧妙地集大俗與大雅為一體。它與陜西農民畫、剪紙等民間藝術一脈傳承,都是通過花鳥蟲魚、祥禽瑞獸為主的意象造型,把農民追求安寧祥和、洪福吉祥的生活氣息強烈地展現出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鳳翔泥塑相傳起源於明代,經歷代泥塑藝人之手代代相傳,成為名冠中外的民間藝術傳統絕活,胡深便是鳳翔傳人中鼎鼎有名的人物。今年已75歲高齡的胡深老人,10歲開始跟隨父親學藝,青年時代就小有名氣,到了老年已爐火純青,和泥做坯是他的拿手好戲,老伴胡鳳珍擅長繪彩,夫唱婦隨,一家人其樂融融。如今,不僅女兒、兒子都做泥塑,還帶動村裏不少人,把祖上這份手藝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胡深老人從藝六十多年,是被譽為“中國泥塑第一村”六營村中最有名氣的泥塑老藝人。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拍攝地點:江西景德鎮 熊漢中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自幼喜描摹花鳥蟲魚,練習繪畫,頗有靈性。1959年以優秀成績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師從梅建鷹、鄭可、田世 興、高莊教授,從學現代工藝美術,得名家傳藝,學眾家畫技,藝術創作起點不凡。人們稱讚他為瓷藝國畫的花 鳥大師。
邰氏世代居住于陜西寶雞市鳳翔縣南肖裏,以刻印年畫為生。鳳翔木版年畫源於南肖裏邰氏,據《西鳳世興畫局》記載,這一民間藝術始於唐宋,盛于明清,明正德二年(1507年)前,邰氏家族已經有8戶從事年畫刻印、販賣。“保護民間藝術不是撥點錢做幾個VCD光碟就完成任務了,其實最重要的是對創作者的保護和後續人才的培養”,邰立平説完這些話之後,靜靜地盯著那些凝聚了邰氏家族500多年智慧傳承的年畫作品,他也許是在思考更為坎坷的未來……
拍攝地點:吉林長春 失落的民間藝術,以紅樓之名重生。吉林長春微刻大師彭祖述花費數十年心血,將《石頭記》82回分別刻在82塊奇石上,他將微刻和其他藝術門類結合起來,也就是説用微刻這個形式把書法、篆刻、繪畫、雕塑、裝飾以及文學,都融入一爐融到這個石頭上,文學和工藝的結合,在微刻《石頭記》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現。這個十年的創作過程,也是藝術家艱辛的十年涅磐。
拍攝地點:江西景德鎮 在千年瓷都景德鎮,除了有聞名世界的青花、釉裏紅、粉彩等陶瓷工藝外,還有一門傳統工藝——陶瓷捏雕。而景德鎮陶瓷捏調的代表人物就是楊蘇明。現年69歲的楊蘇明,從事捏雕五十年。2006年被評為第五屆“國家工藝美術大師”。
拍攝地點:陜西鳳翔 “馬勺李”是陜西寶雞市的民間藝人,真名叫李繼友。李繼友是原電子工業部七九二廠子弟學校的退休教師,30多年來研究民間社火臉譜,在農民舀水的木馬勺上繪製社火臉譜取得了成功。馬勺李的藝術靈感來源於藝術底蘊豐厚的黃土高原,並在發展民間傳統藝術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從藝至今已繪製了直徑28厘米左右的大馬勺臉譜5000多個,5厘米左右的小馬勺臉譜2萬多個。近年,李繼友的馬勺臉譜成為暢銷的藝術品,被國外行家爭購,同時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李繼友説:“技藝再熟,也不能馬虎,因為這是藝術。”
拍攝地點:雲南羅平 雲南省富樂鎮的街邊,有一個傳了八代的銅匠舖。銅匠舖今天的主人是年僅31歲的李六紅。李家的銅器遠近聞名,足不出戶就可以將所有的銅製品銷售一空。富樂鎮的每一戶人傑至少都有一件李家的銅器。李家的銅器全部都是用手工製作的,這樣的手藝在李家已經傳了八代人。 李家的手工藝的代表作就是一塊整銅打造的香爐。香爐全身沒有一個焊點,三支銅腳向外張開,看起來渾厚敦實。然而李六紅的爺爺和父親那一輩人, 都沒能繼承下祖輩的手藝。李六紅苦心鑽研,不斷嘗試,終於又從新大造出了李家香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