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之路
簡介
大型系列紀錄片《鄉村之路》,由國內著名紀錄片導演段錦川、蔣樾擔綱拍攝,以影像史詩般的凝重筆觸講述近70年以來,中國土地所有制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對農民生産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該片以紀錄影片、新聞影片、故事影片、圖片、畫片等歷史影像為基礎,試圖從精確的影像追尋,再現中國農村的歷史。自鄉村建設運動開始,歷經土地改革、合作化、婦女解放、人民公社、分田到戶。片中穿插歷史與現實的對比,突顯出強烈的變遷感。全方位展示了一個膠片裏的鄉土中國,既富於嚴謹的歷史探究,也充滿“當時”的生活氣息——這是“歷史”的農村,也是“現今”的農村。
鄉村之路
蔣巷村的故事(二集)
蔣巷村的糧食産量實際上1979年就到達了頂峰,80年代初期,蔣巷的人均收入超過300元並被農業部樹為典型。但是,常德盛意識到農業生産只能滿足簡單的溫飽需求,蔣巷村民要想富裕起來,就必須走興辦鄉鎮企業這條道路。
華西村的故事(二集)
四十年之前,華西村籍籍無名,而今天,華西村已經成為了全國聞名的“天下第一村”。
土地承包
1978年10月的一個夜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有18戶農民在秘密開會,會議的中心內容就是要把集體耕作的土地包産到戶。到會的18位戶主冒著坐牢的危險,賭咒發誓按下了紅手印,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大包乾。小崗人用18個鮮紅的手印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最為壯觀的一頁。這艱難的第一步,帶動了全國億萬雙農民的腳步。
鄉村醫生
關注農村醫療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了,幾年,幾十年,政府,百姓,媒體沒有一刻不在吶喊,但是要想一下改變眾多農民的醫治條件又談何容易?有人説農民頭上三把刀,打官司、教育和醫療,其中醫療佔據著最首要的位置。在今天的中國鄉村,“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窮”這句話已經在很多地方流傳著。
愚公移山(4,5,6)
自從楊貴到了林縣,解決林縣缺水的問題一直是他主要的工作。從水土保持、打旱井、築渠到上馬興修三大水庫,本以為有了這些工程,林縣的水荒能得到緩解。但是,1959年,1960年連續的乾旱,林縣又面臨著旱災的威脅。
愚公移山(1,2,3)
1945年六月十一日,毛澤東致閉幕詞《愚公移山》。他説,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説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説是你們這樣幹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説: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
愛情故事(二集)
1943年的秋天,一對農村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轟動了太行山區.故事的主角劉二黑和余小芹依靠當時根據地民主政府的支持,衝破了周圍的重重阻力,終成眷屬。這部由著名作家趙樹理創作的小説《小二黑結婚》成為當時反映根據地婦女解放運動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金光大道(二集)
劉莊的村民每個月都會從大隊免費領取生活供給,而劉莊給村民提供的福利待遇,從日常生活所需的瓜果蔬菜到家裏孩子的零花錢,面面俱到。如今,在中國的農村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地方還在過著這樣的集體生活。
組織起來(三集)
1943年11月29號,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作了題為“組織起來”的長篇講話。他指出,集體互助的辦法是群眾發明的,從前我們在江西蘇區綜合了群眾的經驗,這次我們在陜北又綜合這樣的經驗。這種初級的合作模式經過若干階段的發展,必將發展為蘇聯式的集體農莊。
暴風驟雨(4,5)
1947年12月,長篇小説《暴風驟雨》開始在東北日報連載,周立波在小説中展現了東北農村波瀾壯闊的土改運動的畫面,刻畫了一系列生動的農民形象,成為中國最早出現的以土改為題材的優秀作品之一。
暴風驟雨(1,2,3)
1946年的冬天,有一小隊共産黨員的工作隊來到了離哈爾濱一百多公里的珠河縣。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當時東北農村的兩極分化。在這一小隊人馬中,有一個共産黨的作家叫周立波,後來他寫出了一部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非常著名的小説《暴風驟雨》。珠河縣就是今天的尚志市,這一小隊人馬要去的地方叫元寶屯。隨著土改工作隊的進駐,一場暴風驟雨似的農村土地革命在東北拉開了序幕。
鄉建十年(三集)
七十多年前,這首農夫歌就在河北定州翟城村一帶廣為流傳。據老人們説,這首歌是一個叫做晏陽初的博士教給他們唱的。翟城村的人記得晏陽初不僅僅是因為這首農夫歌,更因為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晏陽初先生率領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這裡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