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1年,在三峽沿岸的山野中,還流傳着這些古老的歌謠。土家的這些山歌就是被巴人傳唱了千百年的巴歌。
瞿塘峽象一道門戶,自古作為戰事要塞。巴人在此設置關隘與楚軍對峙。峽谷沒能擋住楚軍。古巴歌卻在刀光劍影中被楚人唱到了他們的平原上。
唐末,一個詩人在這裡係舟登岸,他是一名被朝廷貶職的官員。他把自己的足跡留在峽谷周圍的山水之間,他學會了吟唱巴人傳統的古老歌謠,並將當中的內容仔細記在紙上。多年以後,一種令後來的文人爭相效仿的文體誕生在詩人的行囊中。詩人名叫劉禹錫,那種新興的文體叫做"竹枝詞"。劉禹錫的塑像被後人立在了瞿塘峽邊的廟宇中。
古史記載:楚人宋玉與楚王有這樣一段關於竹枝詞的對話:"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可見當時的巴地歌舞對楚人的影響。
作為一種傳統,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竹枝詞在楚地被長久地流傳下來。時間過去了幾千年,楚故地宜昌城中的竹枝詞歌舞幾乎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巴人歌舞的原始狀態,並被現在的歌舞家重新演繹。
公元前278年,楚國的詩人屈原在汨羅江投水自盡。事實上,這只是兩千多年前一個詩人無聲的死亡。在兩千多年前戰爭迭起,楚宮危在旦夕的時刻,一個激越的靈魂消失在漠然的天地間,就像水滴消失在激流中。死於兩千多年前的屈原被後人反復記起,並不斷提及,實在是因為他那些充滿魔力的咒語般的詩句和充滿神秘感的生命本身。
屈原是最早解讀巴歌的人,抑或他本身就是巴歌的創始者。他那充滿巫韻氛圍的話語王國,幾乎就是古代峽江巴人習性和風物的生活寫照。
湖北省姊歸屈原廟。這位偉大的詩人被人們供奉在寺廟中。姊歸縣樂平裏。這裡是屈原生命的起點,至今民風儒雅,香火旺盛。但1997年的一次考古發掘,一把洛陽鏟打破了人們延續了千百年的對屈原身世的認知。在屈原故里樂平裏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沒有找到他們想象中的楚文化遺存。考古學家們幾乎有些失望。考古學家林春把屈原戲稱為外來戶。屈原來自何方?出土在此地的巴文化遺存已使一切明朗起來。
作為人們想象中的巴國詩人,屈原曾在他的詩句中流露出許多跡象。屈原作為才華橫溢的詩人。曾一度受到楚王器重,但最終仍處於受排斥的地位。這可能與他的出身有關。資料表明,屈原的祖上應為巴地庸國的巫官。這就無怪乎屈原的字裏行間都充滿了神巫色彩。死去兩千多年的屈原的身世被留在了歷史的煙雲中,但古老的巴歌楚韻卻仍然被後人廣為傳誦和品味。作為一種前驅文化,巴文化毫無疑問地影響了長江流域乃至中原地區的文明進程。
考古學和博物館的意義正是為了人們真正地認識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是遠古楚地編鐘的演奏場面,從這種盛大的演奏場面中,我們可以想象出巴國禮樂當年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