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非遺傳承人

千年黎錦——把線牽住


發佈時間 :2012年05月14日 1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新華網海口9月15日電(記者 王進業 夏冠男)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千家鎮永益村,一棵百年大榕樹下,幾名黎族婦女席地而坐,腿上置放簡易織機,手舞彩線,編織著絢麗的黎錦。56歲的容亞美不時俯身指點。
  千家鎮是中國文化部命名的“海南省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保護工程試點單位”。容亞美是這個鎮的標誌性人物,曾獲海南省織錦大賽特等獎,獲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多次應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現場展演。
  黎錦紡織技藝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黎錦對我們黎族人很重要,婚喪嫁娶都要穿黎錦衣服。”容亞美向記者介紹説。黎錦的歷史超過3000年,是黎族文化最重要的標誌。在民間,黎錦主要用作筒裙、上衣、頭巾、花帽、花帶、被面,也用作珍貴的工藝品、禮品。由於黎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專家把黎錦稱為黎族的“甲骨文”。
  容亞美説,黎錦的花紋以人物和動物為主,有鳥紋、龜紋、蜻蜓、青蛙等,還有反映結婚、跳舞等生活場景的花紋。這些年她還把從電視上看到的一些內容融進黎錦圖案設計中,像小鳥飛長城、蝴蝶過黃河等。
  但是,容亞美對黎錦的現狀憂心忡忡:老一輩人織的黎錦,棉線都是自己用植物染色。現在,棉線都是在市場上買現成的,少了些味道。過去,黎族婦女不但會織,還自己設計圖案。現在的年輕婦女,懂設計的很少了。“我上了年紀,手疼腳疼,已經不能織啦。我帶些年輕徒弟,包括我的女兒,教她們織錦、設計,得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但年輕人對織錦興趣也不大,縣裏組織比賽也不願去。”
  容亞美的徒弟、28歲的紀容妹農閒時就和自己的母親一起織錦,去年獲海南省比賽一等獎。她也不看好黎錦的出路:“黎錦一年只能織出兩三件成品,來收購的人也少。村裏女孩多數都出去打工了,織錦的很少。”
  樂東縣文化館館長陳定雲告訴記者,樂東縣近年來每年都撥專款用於黎錦保護。從2006年開始,文化部門花3年時間搞普查,發掘民間傳承人,並對這些人建立檔案,時刻關注他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目前列為保護對象的傳承人共有10名,今年底預計可發展到25名。他説,下一步縣裏還將建一個傳統技藝傳承所,在職業學校設黎錦專業,培訓年輕人。在千家鎮和志仲鎮,各種植100畝棉花用於織錦,保證傳統工藝的傳承。
  同為黎族聚居地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則另辟傳承蹊徑,研發出黎族織錦電腦編排新技術,對織錦手工提花織機技術進行改良等。
  700多年前,黃道婆從海南黎族姊妹手中學拉出的紡線,曾溫暖整個中原,“衣被天下”。而今,該怎樣把這根古老的彩線拉住,並牽向未來?海南正艱難地行進在苦苦求索的路上。

熱詞: 黎錦 紡織技藝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責任編輯: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