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靜靜地坐在湖濱,聽燕子給我們講講南方的靜夜,南方的靜夜已經被它們帶來,夜的蘆葦蒸發著濃郁的熱情……”《南方的夜》是被魯迅先生評價為最傑出抒情詩人的現代詩人馮至的一首作品,也是楊璐在“聲如夏花”讓愛的分貝響亮華語名主播公益朗誦會上帶來的朗讀作品。詩裏意境唯美,場下認真聆聽,在楊璐的朗誦中,我們仿佛一同回到了那個靜謐的夜。作為一名新聞主播,楊璐用優美的聲音架起了世人溝通的橋梁,傳遞著“國之聲”;然而,她除了對於每一天的工作精益求精、堅持不懈之外,還利用休息時間,加入“愛的分貝”這項針對貧困聾兒進行救助的公益項目以及閱讀中國公益活動幫助貧困兒童閱讀有聲書籍,這不僅是對自己職業的敬畏,更是對生命的感恩。
除了多次的公益演出之外,楊璐還實地走訪聽障兒童的家,了解他們的生活,把公益落到實處。一次,她來到了一歲的先天性聽障兒童小墨一的家庭,實地進行訪問,了解聾兒的生活情況,小墨被評定為一級殘疾,爺爺在工地工作時被鋼筋穿透腿骨,康復後,和奶奶兩個人負責家裏一畝半土地的種植,是家裏口糧的主要來源。爸爸因為要經常帶墨一做檢查,只能短暫打零工。眼前的景象讓楊璐感觸頗多,她決定繼續腳踏實地的助力公益,“愛的分貝”理事這件事,她做定了!六年來,她一直堅持為全國聽障兒童義務演出,“愛的分貝”為全國聽障兒童募集到的善款幫助了全國5000多名兒童回到有聲世界。
如果説“愛的分貝”讓“新聞主播”這四個字有了溫度,那麼,這四個字背後還凝聚著楊璐的一股子“韌勁兒”。在央視新聞主播的崗位上奮鬥,離不開的還有楊璐身上的“不知疲憊”的敬業精神,都説工作了再回到校園深造,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楊璐就是這樣一個“逆行者”。在工作多年之後,選擇和應屆大學生一起加入到全國碩士研究生招考的統一考試中,她要把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的經驗理論化,以自己多年的實戰經驗産出學術成果,幫助更多的人,了解新聞事業,也敦促自己重新審視所在崗位的職責。把握新聞傳播規律,就要從每一堂課、每一個作業、每一次發佈踏實做好。她不能忘記的是在撰寫畢業論文時,以《中國新聞》一年的節目量作為樣本,對其中60期節目進行反復的觀看,甚至每一條新聞都記錄在案,六百多條新聞的梳理,她更是從理論的高度,理解了自己所在節目的敘事框架。
新聞主播,是一個用聲音描繪世界的職業,而有聲語言是主持人進行傳播的工具。或許,這是對於“新聞主播”標準的名詞解釋,但在這四個字背後,卻凝結著楊璐對於它的更立體和溫情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