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 王傑
2018年10月8日至10月19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和大家見面。節目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演講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與經典名句為基礎,借助於《百家講壇》的平臺,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進行了創新。
我有幸作為思想解讀人參與了這一節目的創作,參與了第二集《治國有常民為本》、第四集《國之本在家》、第五集《報得三春暉》、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第十二集《天下為公行大道》,共五集節目的製作。至今想來,那些為節目創作而不眠不休工作的日日夜夜,那些感人肺腑又充滿著激情的片段點滴,仍會激動不已、心潮澎湃。這段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時光之一。
此次《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專門推出了主持人來主持節目,請了著名播音員作為經典誦讀人,請了專家學者作為思想解讀人和經典釋義人,還邀請了欄目所引用的故事中的親歷者作為特邀嘉賓。同時,每一集還特別邀請了北京十幾個大學的青年學生作為現場觀眾,他們和臺上的主講人進行交流,互問互答,現場氣氛熱烈活潑,話題嚴肅而深接地氣,論點樸實而不失深度。通過整合,把中華經典中的先哲古訓和人們的生活,尤其是青年們的生活有機結合,整個節目令人耳目一新。
從內容上看,此次《平“語”近人》節目的創作,是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文章、談話、演講中所引用的中國古代經典為主要素材和基礎,融合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故事,結合了日常工作生活中所面對的具體問題,貼近生活,貼近觀眾。
比如在第五集《報得三春暉》中,我作為思想解讀人,主要講孝道,講解中,有個女同學提問説,我給老母親花了1000多元買了一雙鞋,但老母親習慣節儉,不希望孩子為自己花太多的錢,怕老母親嫌太貴,於是就説,只花了很少的錢。她説,我對我母親説了假話,是不是就不孝了?我針對這個同學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善意的謊言也是一種孝道。
像這樣貼近生活的小例子,從生活中來,從群眾中來,與群眾共鳴,在整個節目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內容,群眾愛看,青年愛聽,尤其是經由和青年觀眾的互動,他們看了之後,可以很容易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這就是學以致用,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通過這些類似的內容,拉近了舞臺上學者和現場及電視屏幕前青年的距離,使原本略顯生澀枯燥的典籍中的大道理,變得栩栩如生,增加了很多親切感。而這些方式的選擇和運作,也正是我們傳統文化經典和電視傳播形式的創造性結合,也可算作在文化傳播中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吧,通過《百家講壇》這個舞臺,可以説最終達到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傳播的效果。
中華傳統經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和演講中使用時,經常信手拈來,這固然是得益於他長期的積澱與修養,比如在《國之本在家》一集中,我們選取了總書記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愛子,教之以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名言典故來切入主題,提出重視家庭、重視家教、重視家風,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建設的重視。
總書記也提到,諸葛亮戒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种家風。在這一集中,我們也提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高度重視家風的事跡,如毛澤東要求不搞特權,樹立“平民思想”,周恩來立下“十條家規”,劉少奇教育子女“要肯于為大家的事情吃一點虧”,朱德教育後代“要接班,不要接官”,彭德懷要求“近水樓臺不得月”。我們也特別提到了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模範人物注重家風、培育家風的感人故事。
當代青年與以往時代的青年有諸多不同,他們的思想特點,概括起來有:活躍、敏感、激情、勇敢、創新、自信、自尊,等等。因此當代青年極有興趣去接觸並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極有興趣去了解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世界各國優秀文化,這是時代賦予他們的特點,也是時代賦予他們的優勢。
這臺節目,可以説,很大一部分的受眾正是這些青年,節目也正是針對於當代青年的特點,以活潑、輕鬆、莊嚴、熱烈、有趣、務實的形式和風格,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重要的話題。
對當代青年而言,現在信息傳播工具的多樣化和信息的氾濫化、碎片化,都日趨明顯,如何在繁雜無序的信息大海中得到他們所急需的中華古典文化營養,是他們急於想解決的問題,如何方便和巧妙地汲取並使用這些先賢所流傳下來的文化和智慧遺産,也是他們所特別感興趣的話題。
中宣部和中央廣電總臺所推出的此系列節目,充分發揮了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勢,可謂是在新時代傳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國古代經典的力作。整臺節目給人的感覺是緊湊而豐富,廣度與深度兼備。在振奮人民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應該有其重要的地位,這一點,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初心所在,大道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