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高危兒守護之戰

CCTV節目官網-CCTV-2 職場健康課 來源:央視網2017年12月01日 11:16 A-A+

寶寶的出生對於每一個媽媽來説,是人生最值得欣喜的時刻。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可是如果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出現任何問題,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説都是毀滅性的打擊。現在越來越多的職場女性結婚晚,生育晚,也有很多高齡媽媽都在考慮生二胎,可高齡孕産婦帶來的直接危險就是高危兒的可能性大幅攀升,如何來判定自己的寶寶是否屬於高危兒?如何避免各種高危因素給寶寶帶來的傷害?不幸罹患腦癱、智力低下的寶寶有沒有逆轉痊癒的可能?中國著名兒科專家鮑秀蘭和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副教授馬良坤做客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職場健康課》節目講述高危兒守護之戰。

你的寶寶是高危兒嗎

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時、新生兒期受到各種高危因素的危害,已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兒。胎兒、新生兒時期能引起腦損傷的疾病,除早産兒外如新生兒嚴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嚴重低血糖、先天遺傳代謝性疾病和先天性顱腦畸形等都屬於高危兒。

這些有腦損傷的孩子,都可能有發育風險,即發生智力低下、腦癱、行為問題、視力或聽力障礙等。此外,正常出生的嬰兒,因為家長缺乏養育知識、忽視或虐待也可引起智力低下,這是屬於心理社會因素的傷害。

家有高危兒也不必太緊張,其實高危兒中約90%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少數高危兒會産生嚴重的後果。了解導致新生兒成為高危兒的高危因素是職場孕媽媽的必備知識。

母親自身因素

★35歲以上高齡妊娠會有高危風險。

★臨床上用體重指數來衡量孕媽媽體重,過高或過低都是有風險的。

★孕媽媽有基礎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以及自身免疫等疾病。

★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吸毒或酗酒等。

★既往特殊情況,如有多次自然流産史,生育過畸形寶寶等。

胎兒期因素

★由於染色體異常,出現唐氏兒胎兒。

★孕産期出現無腦兒、心臟畸形、胃腸道閉鎖等畸形胎兒。

分娩期因素

★産時窒息、臍帶繞頸,難産、手術産、急産、産程延長,分娩過程中使用鎮靜或止痛藥物史。

新生兒期因素:

★出生到30天以內的為新生兒,孩子從宮內到宮外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這需要媽媽充分理解孩子需求,給予安全依戀,避免新生兒黃疸、新生兒肺炎、感染性疾病、寒冷損傷等疾病。

上述情況,可能會導致嬰兒有運動障礙、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自閉、行為異常等後遺症發生。臨床上,醫院婦産科都會對高危妊娠人群有特殊管理,以保證母子平安。但對於母親可能出現的宮內感染以及胎盤疾病等特殊情況以及醫生無法掌控的其他因素,高危兒的風險變得不可控,建議準媽媽做好孕前準備,包括自身體質的提高,生活習慣的改變,心理健康的培養等等。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和經驗發現,對於高危兒中腦癱和智力低下等類型的患兒,都可以通過早期干預得到預防和改善。只要從嬰兒早期開始干預,父母能積極參與和堅持,絕大多數高危兒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國著名兒科專家鮑秀蘭和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副教授馬良坤做客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職場健康課》節目,講講高危兒的原因、預防與治療。
 
辟謠:拇指內扣並不是腦癱兒典型症狀

腦癱,醫學上叫小兒腦性癱瘓,通常是指從出生後30天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其病變在腦,會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對於腦癱兒的痊癒有非常關鍵的意義,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正常,這讓媽媽們十分糾結。小編提示可以通過寶寶吃奶的動作反應來發現寶寶可能患有腦癱的風險。

在寶寶吃奶時,常常會有幾種反應,一是經常吐奶,二是表情苦惱,三是吞咽困難,四是有抽搐現象。媽媽們要特別關注寶寶吃奶時吞咽困難的情況。因為在早期喂養時,進食咀嚼、飲水有吞咽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等,是小兒腦癱的早期症狀。之所以造成吃奶吞咽困難是嚴重的腦損傷可以影響吃奶,但腦癱的孩子不是各個都有吃奶困難的症狀。

腦癱兒早期症狀:

●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早期喂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咽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要懷疑小兒腦癱。
●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握拳:一般出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一般生後4~6周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

●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階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臨床上,經常遇到緊張過度的家長,當孩子稍微有點症狀,就在電腦上一通查詢,然後對號入座。其實,有時是因為環境因素造成的,如冬天怕孩子凍著,用棉襖棉褲棉被包著,束縛孩子的運動;還有初為父母,不會時刻監測自己的孩子,更不會對嬰兒進行活動性以及視力、聽力等的引導。

對於腦癱兒,早發現非常重要,因為早期預防是可以預防腦癱的發生。家長們可通過B超、核磁等檢查手段進行判斷,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早期干預。

早産兒的生命之花

高危兒的發病率的類型有腦癱、智力低下等,而早産兒是患腦癱的重要因素。根據報道,早産的發生概率約為10%,不同的地區會在5%~15%之間浮動,這對於産科和準媽媽來講,是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早産分為兩種,一種叫自發性早産,另一種叫醫源性早産。

▲自發性早産,就是自己出現狀況了。如高齡産婦,孕有雙胞胎或多胞胎,子宮肌瘤,子宮畸形引起媽媽過度焦慮,細菌中毒染後通過子宮胎盤使子宮感染,以及妊娠期有牙齦、牙周炎未治愈的情況也會增加早産風險,早産生育史等。

▲醫源性早産,是因為醫療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情況而導致終止妊娠出現早産兒。如,媽媽因基礎疾病可能會出現失明、自身免疫疾病可能會出現腎衰等臨床症狀。

早産的預防還要從媽媽做起,在懷孕前管理好自己的疾病,認真做産檢,避免血糖、血壓等控制不好導致醫源性早産。對於自發性早産,要關注自己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孕期越短的早産兒得腦癱的比例越高,特別是小的早産為8%,是足月兒的60倍,32周以後生的會跟32周以前生的也要相差10倍。如顱內出血需用CT檢查外,可通過B超隨診檢查,核磁確診檢查等手段來排除是否患有腦癱。

兩組腦癱發生率比較
從2001年3月到2004年12月,在中國優生優育協會資助下全國29個醫院組成協作組,進行了早産兒降低腦癱發生率的研究。把2684個早産兒分為早期干預組和常規育兒組。

干預組早産兒出院後在早期教育發展智慧的基礎上接受按摩、被動體操和主動運動訓練。常規組只接受常規保健指導。

四年的跟蹤研究表明:1歲時腦癱發生率早期干預組9.4‰(13/1390),常規組為35.5‰(46/1294),干預組腦癱減少約3/4。

對早産兒進行早期干預的話,是可以降低患腦癱的風險,而且即使是患腦癱疾病,患病程度也會降低。

如何判斷兒童智力低下

腦癱和智力低下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簡單地講,腦癱是由於腦子有病變後,影響神經支配,累及四肢;而智力低下是一歲的孩子的智力只有八、九月的,也就是説活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很幼稚。

網上常説可用人臉的正著還是倒著來判別寶寶智力是否正常,這是因為在寶寶0~1個月時,就能夠識別出正常的人臉和倒置的人臉圖像,但這並不是個可取的辦法。

寶寶從出生開始,每天都是在長身體,與此同時,寶寶身體各方面的機能也在慢慢發育中,智力發育就是其中一部分。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寶寶在某一方面像是發育遲緩了,因此擔心寶寶是不是智力發育出現問題。要知道寶寶智力發育的水平,通常可根據寶寶的正常發育規律,用成長辦法來辨別寶寶是否智力低下。

目前,最普遍的發育篩查方法是丹佛發育篩查法,簡稱DDST。此方法可以篩出一些發育上可能有問題,但臨床上尚無症狀,或者對高危因素的小兒科進行發育監測等。

測試結果在70分~55分之間屬於輕度,55分~40分之間屬於中度,再重就更不好了。輕度智力低下佔比挺大的,這些孩子要特別關注。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在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進行篩選,其實孩子的能力並非這樣簡單測試就能説明,但可以作為參考使用,提高警戒。
導致孩子智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孕婦在懷孕期間貧血,或者嬰兒貧血,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讓寶寶貧血,要及時補鐵。孕期可補充葉酸促進胎兒神經發育,但不應營養過剩,造成孕期糖尿病等。

如果孩子有點肢體殘疾,但很聰明,一樣可以上大學,坐著輪椅也可以出國;但是,如果是智力低下走得好也沒有用。因此對於智力低下的早期干預是十分重要的。對於高危兒的媽媽,一定要重視智力發展,可以由家庭按指導書來操作,如果出現異常,需要強化訓練,可求助醫院的專業人員。

智力低下的早期干預有重復教學、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方法靈活多變、及時反饋、積極鼓勵等特點。早期干預方法:

◆養育即教育,在生活中進行教學。早期干預是要讓孩子具備自己生活的能力,利用這些豐富的場景進行相應的教學,使孩子能夠更立體地感受到某個詞彙或動作的意義,孩子不容易反感而易於接受。

◆回應式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以孩子為主導,是孩子要學什麼,而不是我要教孩子什麼。

◆創造豐富適宜的環境。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發育水平,提供豐富而適宜的環境,引導孩子主動探索。

高危兒的守護之戰

高危兒中約90%發育是正常的,有少部分可能會有智力低下和腦癱的發生,通過早期干預,是可以預防和減輕的,所以高危兒家長,不要緊張,但要重視早期干預,因為0到3歲是大腦發育非常重要的時期。

腦的重量,出生時平均370克,6個月的時候增加一倍,2歲又增加一倍,是出生時的三倍,4歲時大腦已經接近成人水平,但體重只有成人的27%,所以,大腦是先發育的。

大腦受到損傷,在早期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和代償能力,越早干預效果越好,早期干預不是用藥,而是用豐富的環境刺激,促進大腦潛能開發。所以家長對高危兒要及早的進行早期干預,使他們也能發展為正常的聰明可愛的孩子。

早期干預就是一種早期教育的形式,包括早期和干預兩方面。

“早期”可解釋為“生命的早期”或“症狀出現的早期”,但干預開始的年齡對干預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生後第一年最重要,早期干預越早越好,早産兒、高危兒最好從出生後開始。

“干預”的含義有兩種:

●干預的方法是根據嬰幼兒智力發育規律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即利用觸覺、視覺、聽覺、運動的本體感覺和前庭平衡覺,促進嬰幼兒智慧和運動發育,促進嬰幼兒發育里程碑的獲得,減少發育風險;

●另一種情況是當發現有腦癱或智慧發育表現時開始,其優點是直接針對功能障礙和只應用於選擇的人群。這種情況可直接稱為“康復”。但有風險,特別是腦癱。

所以,早期干預既包括預防也包括康復,可以理解為,對於那些在後來顯示出特殊的神經發育異常需要特殊治療計劃的孩子來説,早期干預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

出院後干預,定期隨診。最好頭半年至少每月1次,後半年每1~2月1次。1~2歲每3月一次,2~3歲每半年一次,也可以通過網絡或視頻聯絡。每次聯絡,了解孩子的進步情況,聽取家長有關問題。根據小兒發育情況,做出下一步干預方法。

定期做運動和智慧的檢測,新生兒期做NBNA檢查,0~1歲每次做0~1歲神經運動檢查;6個月、一歲、一歲半、兩歲做智慧測查。如發現有運動障礙,做康復治療。

收視TOP榜
860010-1114055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