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主持人朱軍、董卿
朱軍
董卿
2017年從《朗讀者》成為現象級節目開始,也開啟了文化類節目的藍海時代。央視在文化節目方面的全方位發力創新,從詩詞歌賦到文物藏品,從旅遊文化到人工智慧,每次出手都有著驚艷眾人的大颱風范。
國慶長假期間《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再度唱響,此次《中國民歌大會》歌曲種類豐富,涵蓋了大部分的民歌。在國慶期間成為觀眾首選。節目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以中國民族民間原生態歌曲為內容主體,向觀眾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藝術的魅力。
“原生態+經典民歌”構建原生天籟 用歌聲傳承文化
民間是國家的基礎,民歌是民間文化基礎的一部分,是一種充滿力量的文化,《中國民歌大會》通過準確的思想定位、精心的總體設計、豐富的藝術手段、用歌聲還原著歷史、傳承文化。
《中國民歌大會》的主要內容是民歌競技,屬於原生態文化的展示。原生態文化最大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它的“真”。該節目通過對歌曲和歌者的選擇、詮釋方式,充分將民間藝術的“真”完美地展現出來。
參賽選手
參賽選手
八期節目每期四名歌手再加上百人團的表演,老藝術家的表演,在《中國民歌大會》中觀眾聽到上百首的民歌。有蒙古長、短調的同臺競技,有能唱三百多首的山東大媽,很少在電視舞臺出現的閩南童謠,西部民歌之王的弟子高亢亮嗓,酉水號子、《賣扁食》等冷門原生態歌曲也會一一亮相。
每一首歌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都有一群泥土中成長的人們。
原生態民歌部分體現出傳統中國民歌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深厚歷史積澱,這一點使得傳統民歌的功能已經大大超出了現代人對藝術功能之“審美與娛樂”的一般理解,具有了保護民族文化血脈的意義。
經典民歌部分則展示出與時俱進,創新的力量,藝術家們取其精華在融入現代的表達手法,讓民歌能不斷發展,常盛不衰。對全國各民族民歌形態的認知、理論的研究,最終要回歸到社會發展中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上來。
因此,《中國民歌大會》是一台以中國優秀民歌為傳播載體,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性統一”的精品節目。
“百人參與+突破國界”律動中國 傳播中國聲音
《中國民歌大會》在節目設計上亮點頗多。從節目模式分析,每期四個歌手分別演唱原生態民歌和經典民歌,並回答民歌的相關問題,綜合得分最高者為本期擂主。第二期節目開始,增加了擂主爭霸環節,當期擂主為守擂方,上期擂主為攻擂方,強強對陣,用歌聲掀起熱潮。“守擂”的模式讓節目更具有延續性,增加觀眾的粘性。也使得節目的傳達率更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讓民歌的文化氛圍濃郁而具有感染力。
同時節目增加了百人團的設計,百人團的成員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民歌愛好者。在節目中他們不僅會跟歌手進行民歌知識問答的pk,還將演唱很多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歌,豐富了節目的知識性,增加了節目的包容性,拓寬了節目的受眾面。從各個維度展現出民歌的魅力。讓民歌和世界之間的聯絡更緊密,也讓民歌在全世界唱響。用歌聲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中國民歌大會》雖是競技類、演唱類節目。但其形式上和以往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都不同;內容上和以往的歌唱類節目也有明顯差別。該節目的框架是競技,目的是展示,歌曲展演,嘉賓點評對民歌文化及精髓進行二度詮釋。節目不但傳播民歌知識、展示民歌文化,還讓更多人了解了每首民歌背後的精神價值。
《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增加百人團設計
嘉賓點評對民歌文化及精髓進行二度詮釋
歌聲中,觀眾聽到了家國情懷。回望中國民歌浩瀚的歷史畫卷,先秦民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唱出了將士們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自此,家國情懷成為中國民歌的永恒主題。古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情壯志,今有“十送紅軍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臺”的盪氣迴腸。
歌聲中,觀眾也聽到了兒女情長。古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美好願景,今有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的浪漫景象。
歌聲中,觀眾還聽到了世界認同。1920年,意大利歌劇作家普契尼創作了歌劇《圖蘭朵》,歌劇中貫穿始終的中國民歌《茉莉花》為整部歌劇帶來了濃鬱的東方色彩,自此,中國民歌在世界上奏響了輝煌的樂章。
在歌聲中,觀眾聽到了山之巍巍,水之湯湯,聽到了駿馬秋風冀北,聽到了杏花春雨江南。聆聽祖先的聲音,尋找文化的基因——《中國民歌大會》帶領觀眾一起感悟生活之美、音樂之美、自然之美、信仰之美。
《中國民歌大會》展示中國民歌的歷史高度、長度和廣度,一幅壯麗民歌畫卷將在眼前徐徐展開。一場盛況空前的民歌聚會,唱響民族好歌曲,發現民族好聲音;一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件,傳遞民歌知識,講述民歌故事,書寫民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