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暑期檔熱血回歸的《加油!向未來》第二季在上週日播出了第三期節目,一場“蛟龍”號深海探秘直播再一次引發熱議。節目鏡頭直接跟隨“蛟龍”號下潛世界最深海溝,在水下4800米完成深海實驗。網友直言“《加油!向未來》又貢獻了有生之年系列,‘蛟龍’號下潛可能是史上最牛直播”。從第一期節目的“人機(殲-10)大戰”,到第二期的返回艙耐熱材料檢測,再到第三期的“蛟龍”號深海實驗,《加油!向未來》實力演示了“上天入海”的“神技能”,今夏將為觀眾呈現一席大國科技盛筵。
人機大戰、潛海捉“參” 《加油!向未來》“上天入海”造驚喜
世界上下潛深度最深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次與《加油!向未來》達成合作,在進行馬裏亞納海溝海底科考的同時,完成了節目組在深海進行的壓力實驗,“蛟龍”號潛航員劉曉輝不僅擔任了此次的實驗員,還為觀眾呈現了一次4800米下潛直播,實時解説實驗物品發生的變化。並且一隻長達40厘米的“巨型”海參抓捕畫面也在節目中首次曝光。節目播出當晚就引發了網友熱議,沒想到能一睹“蛟龍”號深海實驗,還能看到如此大號的海參,“吃貨”們更是戲言“不知道這麼大的海參,哪種做法更美味”。
自7月初《加油!向未來》第二季火熱上線以來,實力展示了“上天入海”的科學技能。第一期節目就為這個盛夏平添了幾分火熱,短跑名將張培萌先是在50米賽程中跑贏了FTC-2000教練機,隨後升級距離到100米,挑戰殲-10。一時之間,張培萌與殲-10賽跑的消息幾乎霸屏各大社交平臺。儘管擁有尖端科技的殲-10“理所當然”地贏了張培萌,但這一段史無前例的熱血比拼堪稱今夏最燃。第二期將科學探索的視角轉向太空,卻又以“明火烤大蝦”這樣接地氣的方式,展現了航天器返回艙表面的隔熱材料性能。更有人工智慧機器人“狗臉識別”首秀,以萌寵互動的有趣形式展現了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模式識別功能。
巧思傳遞科學 大國科技就在身邊
科學,總因高深晦澀的原理給大眾以遙不可及的印象,因而科學傳播在大眾傳播之中,總是有著被動的局限。在早前的採訪中,《加油!向未來》節目組便強調“讓‘高冷’的科學接地氣”將會是節目的一大宗旨。三期節目播完,無論是匯聚尖端科技的殲-10、還是時下大熱的人工智慧,抑或是深海科考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加油!向未來》的節目中,都因直觀易懂的科學實驗,成了觀眾心中集知識和歡樂於一體的科學趣味,從大眾日常生活出發設計的實驗,也讓觀眾對於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有了實感。
而要將複雜的科學原理用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呈現出來卻並非易事。一方面,作為一門幾近嚴苛的學科領域,科學自身的嚴謹性要求它必須是一項嚴肅的研究。如何打破學科壁壘,讓深奧枯燥的專業原理走下神壇,變成大眾認知領域裏直觀又易理解的內容,這已經是製作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加油!向未來》雖然擁有一支專業的電視人隊伍,但相對科學這樣的高門檻,電視導演仍然屬於“跨界操作”。另一方面,在行業內以科普為導向的電視節目並不在少數,但真正能讓科學變得有趣,又能讓觀眾感受到科學高山仰止魅力的節目卻少之又少。對於創作團隊來説,既要找到一個適合電視語言傳遞科學原理的實驗形式,又要從大眾生活的日常出發尋找與科學高度契合的表現點,才能真正縮短觀眾和科學的距離。
此外,科學實驗遭遇的偶發性因素很多,一丁點細微的誤差,都可能導致實驗結果的改變。如果説場內實驗,通過專業的科學專家能夠有效規避誤差,但像殲-10和“蛟龍”號這樣的場外實驗,幾乎是只有一次不可逆的機會。如潛水器上的攝像機如果沒有抓拍到實驗過程又會如何?但值得慶倖的是,所有意料之外的狀況都只存在於假設之中,在團隊的通力協作下,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個精彩的實驗。
同時,節目中看到的世界排名靠前的殲-10戰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飛船隔熱技術和熱控技術,以及世界上下潛深度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等科學成就,無不彰顯著我國大國科技的國際形象。而這些看似與大眾生活很遙遠的尖端科技,也真正在節目中實現了落地。在趣味實驗和科學知識獲取的過程中,讓觀眾與網友油然而生一股強烈地自豪感。
想看更多大國科技,持續關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加油!向未來》,與科學一起燃情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