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中國民歌大會》之共飲一江水(下)長江兩岸歌飄揚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6年10月06日 14:09 A-A+

      我們經歷了河水天上來,走過了長歌萬里行,今晚將為大家帶來的是“共飲一江水”的下篇,看來自貴州、安徽、江西、重慶的歌手們演繹“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民歌及民歌故事。

      來自貴州的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帶來了令人期待已久的“侗族大歌”,成百上千人的合唱出現在民歌大會的舞臺上,氣勢豪放、勢不可擋。侗族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以歌為樂,視歌為寶,以“會唱歌、多唱歌”為榮。有趣的是,侗族大歌都是無伴奏合唱,侗家人自幼便要學習如何唱歌,在對自然的觀察中模倣自然的聲律,每逢村落裏侗族大歌唱響,男聲,女聲,中年人,老年人,兒童混在一起,形成無以匹敵合唱形勢,唱出歌聲的純凈,族群的和諧。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一方水土也打造一方歌,祖國大地的每塊土地上都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歌聲。今晚,來自安徽的歌手傾情演繹了安徽民歌中五河民歌代表作《摘石榴》,該曲目起源於五河縣民歌之鄉小溪鎮小溪村。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不滿父母包辦婚姻,追求自由戀愛,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而另外一首《對花》則是黃梅戲《打豬草》選段,説起民歌與戲曲,他們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戲曲往往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通過吸收民歌,參考其他曲調,慢慢形成的。稱歌為母,戲為子,再合適不過了。

      讓我們將關注的焦點移到江西,江西被譽為民歌之鄉,正如一首流傳在贛南的山歌所唱:“一把芝麻撒上天,肚裏山歌萬萬千,唱到南京北京轉,轉來還唱兩三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十送紅軍》,就取材于江西贛南採茶調,是因為贛南是客家人的聚居之地,也是當年中央蘇維埃的政府所在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紅色文化與客家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當地百姓為了感謝紅軍,將原本描述愛情的民歌改編歌頌紅軍,因此誕生了一批批優秀的紅色民謠。

      這些紅色民謠,在整個中國的革命戰爭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八十週年,在飄飄紅旗下,人們不能夠忘記那些為革命獻身的烈士,同時也不能忘記曾經供養了這些烈士的土地以及在這個土地上誕生的民歌。不忘歷史,共創未來!

      我們再來到重慶,這方土地上孕育的,是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重慶的勞動號子就是産生並應用於勞動的民間歌曲,節目中所展現的川江號子和抬石號子,就是其中的兩種。號子類的民歌力量十足,向人們傳遞出一種積極拼搏的精神。

      民歌大會的舞臺上,長江流域的民歌唱響就告一段落,但現實生活中,民歌永不會斷。“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水的流暢,讓水邊文化也融會貫通,長江流域的民歌,不僅有普遍印象中江南水鄉的婉約,也有金戈鐵馬、雄渾豪邁的氣勢,同黃河和塞北的大漠孤煙完全沒有區別。我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讚嘆,生長在中華大地上的人民創造了如此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永遠都值得弘揚。

收視TOP榜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