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中國民歌大會》立足原生 讓民歌情懷照進現實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6年10月02日 18:19 A-A+

央視網消息:“山丹丹那個開花喲,紅個艷艷個艷……”。10月2日,中央電視臺《中國民歌大會》如約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見面了,率先出場的陜西歌手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把我們帶回到了那段淳樸的記憶當中。

中國民歌大會

中國民歌大會

民歌,是歌,更是文化。它需要有人記住、有人欣賞、有人傳承。從上古歌謠,先秦《詩經》,漢代“樂府”,唐代“竹枝詞”,明清“時調”到近現代民歌,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立足原生態,才能保證民歌始終遊走在質樸和本真之間。

民歌,是流傳民間的歌,是代表民族的歌,更是深入民心的歌。

《中國民歌大會》以我國民族民間原聲歌曲為內容主體,旨在通過舞臺還原原生態場景的方式,將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瑰寶展現給全國觀眾。

中國民歌大會

中國民歌大會

民歌是活著的歷史,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生動寫照。

“拔根的蘆柴花花,洗好那個衣服桑呀來採。洗衣那個哪怕黃昏那個後呀,採桑那個哪怕露水濕青苔。”這是來自江蘇揚州邵伯鎮的民歌《拔根蘆柴花》,是早年間人們在插秧過程中創作並傳唱下來的。民歌的創作常起源於人們的勞作場景當中,恣意隨性的唱詞,符合勞動節拍的旋律,連在一起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民歌。民歌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用優美的聲線唱出動聽的中國。

中國民歌大會

中國民歌大會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基於故事而創作的民歌融匯了更多的感情色彩,這也使得民歌在傳唱過程中更易打動人心。在貴州的侗族村寨,那裏的人們都安靜祥和、親密團結,很多事情都是共享的,一起吃飯、一起勞作,到了重大節日,村裏一千多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唱歌。他們的民族沒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語言裏沒有“鎖”這個詞,因為他們是一個非常和諧的共同體,“夜不閉戶”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也是經典的“侗族大歌”的由來。這就是中國民歌的創造者,他們在田間,在地頭,在鼓樓,在他們的風雨橋上,通過歌聲的方式,表現出民族文化的本質,這也是對原生態民歌的完美詮釋。

中國民歌大會

中國民歌大會

在浩如煙海的原生態民歌當中,還有不少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當中。如朝鮮族民歌《阿裏郎》、雲南彝族的“跳菜舞”、山西的“左權開花調”等等。而之所以能夠納入到“非遺”名錄當中,無論哪首民歌,都是將民族的浪漫主義情懷照進現實生活,使生活更賦文化氣息。與其説是將民歌納入“非遺”,不如説是廣大人民想把民歌這種文化保存下來,把這種“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理想社會保存下來。

中國民歌大會

中國民歌大會

原生態民歌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歷經滄桑而不衰,起于鄉野,流於現世。《中國民歌大會》是民歌的大全,《中國民歌大會》是民族的盛會。《中國民歌大會》正是提供一個契機,使我們有機會能把這些最古老、最優秀的原生態文化傳承下去,何樂不為?

中國民歌大會

 

 


 

收視TOP榜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