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中國民歌大會主持人採訪日記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6年09月29日 17:52 A-A+

   朱迅:找到血液裏塵封已久的聲音

這次采風,我去到了我的老家江蘇,這趟經歷讓我對民歌有了新的認識。相比起西藏、內蒙古、新疆等西北地區那種熱情奔放、激情澎湃的曲風,江南民歌雖然相對婉約,但卻彰顯出了一種不一樣的蓬勃之氣。

在江蘇揚州的“民樂之鄉”邵伯鎮,我找到了當地經典的勞動民歌《拔根蘆柴花》以及它的傳承人王瑞如。雖然是第一次聽,但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塵封在我血液裏的聲音吧!《拔根蘆柴花》是一首被廣為傳唱的秧田歌曲,是在農民們插秧勞作時唱的,曲中透著濃濃的山野氣息。為了更深切地感受這首民歌的意境,我也擼起褲管下水插秧啦!別小看插秧,真真地得算是技術活,不能站著,也不能蹲著,只能弓著腰撅著屁股,慢慢往後退著插,不僅如此,我還親手觸摸到了屬於人類的財富——有機肥,真真正正感受了一把勞動人民的辛苦!

 

   朱迅:血液裏的聲音

“你祖籍在蘇州,就去江浙採歌吧。”

領了任務,我並不激動。

做《民歌中國》多年,雲貴上的高亢、青藏上的悠遠、黃土上的吶喊、草原上的憂傷,那種生命的掙扎與頑強,常讓我淚濕眼眶。與此相比,富饒的江南水鄉浸泡出的小調,太過婉約,並不能讓我這個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一張蘇州臉,一顆北京心的女子感到震撼。

沒有和頭兒講條件的習慣,背起包、上火車、下了火車、進稻田。現在正是插秧的季節,有機田的景色是優美的,味道是——“酸爽”的。雨後田裏黑黑的泥土如豐腴的女人,誘著翠綠翠綠的秧苗。哪兒還忍得住,擼起褲腿,蹬上高靴,我下水插秧。秧田裏早已站了一排排的女人,她們九十度躬身,用手把水下的黑泥抹平。我學著她們的樣子幹,臉貼近水時熏得幾乎睜不開眼。一會兒腰就痛得像要斷掉,索性蹲在水裏,樣子實在不雅。這時歌聲響起,《拔根蘆柴花》是在江南農家幹活時最常唱的一首插秧調,一排排女人弓腰、撅臀,插秧、後退、歌不斷、手不停。一曲過後,女人們直起身,漲紅臉,望著眼前的綠,就像看著自家的囡兒。

從秧田出來,走進這首歌的首唱許進英奶奶家。奶奶快八十了,耳聰目明,四世同堂。奶奶説,這首歌是她小時候蹭在她奶奶腳邊學會的。原本的歌詞是“大米好吃田難種,粑粑好吃磨難推……”歌即是話,話即是歌,這樣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子用如此簡單的道理培養出了八個博士。

短短48小時,我沉浸在江南水鄉的歌聲裏。歌聲中沒有苦澀,是水靈靈、翠綠翠綠的。第一次接觸,第一次聆聽卻有一種久違的感覺,説不清是為什麼?這也許和血液中的某些東西有關。它打開了我對老家封存已久的情感,只要歌聲響起,身體裏流淌的血就會告訴我:

這裡是久居海外的八旬老母,每年定要長途飛回看一眼的江蘇老家;

這裡有父親直到臨終時還惦記著的那段評彈、那盤河蝦……

 

張蕾:心底多了一份遙遠的牽掛

這次采風,除了回到老家山西尋覓《桃花紅杏花白》,我還去了另外一個以前不太熟悉的地方——廣西那坡縣的黑衣壯族地區,在那裏,我不僅找到了經典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和它的前身《石榴青》,還收穫了一份溫暖的記憶。

説起這趟旅途,用“風雨兼程”來形容絲毫不為過。由於目的地比較偏遠,節目組只能在南寧下飛機,然後連夜驅車前往那坡縣。山路崎嶇,加上路途漫長,我們每個人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盯著夜路。到達那坡縣後,我們又走山路去到黑衣壯族聚居的地方。山裏的天氣晴雨不定,大雨來得急,説下就下。然而全隊就只有兩位女同事帶了兩把太陽傘,還全都貢獻出來給攝像機遮雨了。於是,我們大家就都被大雨給澆了個暢快淋漓!

在目的地等著接待我們的壯族老鄉們見此情景,趕緊現生火盆,給工作組人員取暖。火盆很小,顯然無法滿足我們這麼多人的需求,而且我還穿了牛仔褲,因為料子很厚,不易烤幹,就一直濕嗒嗒的黏在身上,凍得我瑟瑟發抖。在火盆旁邊圍坐著的老鄉當中,有一位阿姨不怎麼説話,看上去憨憨的,見我一直在打寒顫,就無聲無息地回到屋裏,拿出一打洗的特別乾淨的黑衣壯族的衣服交給我,讓我換上。在接到衣服的瞬間,我那被寒雨侵蝕過的肌膚似乎霎時有了溫度,一股暖流襲上心間。我換上了阿姨的愛心衣服後,感受到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幹爽!這次錄節目,阿姨還特意託人把那套衣服帶給了我,正是這件事,讓我覺得世界上又多了一個能讓我牽掛的人。

 

管彤:不就是爬山嗎?小菜一碟!

《康定情歌》應該算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民歌了吧!這次去到它的發源地,我從心底覺得自己與這片海拔4000多米的土地神交已久。看著高坡上的“康定情歌”四個大字,再抬頭仰望藍天白雲,著實令人心曠神怡。這麼美的地方,沒有一點難忘的記憶豈不可惜?

在出發采風前,節目組知道我平時不善運動,體能不強,甚至沒有敢告訴我這次還要爬山!當他們把我成功地騙到了山腳下的時候,望著眼前的一切,我真是有苦説不出!團隊的小夥伴們也替我捏了一把汗。本來以為這次出來就相當於是一次文化旅遊了,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眼前的山,即使發憷,也還是要完成這次的任務啊~~

關於這趟爬山,我特別要説的是:我覺得自己這次的表現真的特別棒!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爬山過程中,我不僅堅持做表率,一直在最前面帶隊,鼓勵大家勇往直前,而且原本3個小時的爬山路程,僅用兩個小時就完成了。這突如其來的成就感讓我激動了好久……

 

馬躍:冷熱兩極夠刺激

這次采風,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兩個地方是西藏和三亞。

這已經是我第六次進藏了,之前從未經歷過高原反應,而這次卻特別強烈,這也算是留下了一次不一樣的進藏記憶吧!在找尋民歌的過程中,我們從拉薩上火車後,還在車廂裏遇到了一群當地的高中生,大家一起歡快地唱起了歌,氣氛十分熱烈。

説到三亞,我和我的團隊去到了萬泉河邊,經過1個多小時的跋涉找到了民歌起源的村子和一位已經95歲高齡的老奶奶。這位老奶奶曾和紅軍一起生活、戰鬥過,和紅軍一起唱歌、一起改編歌曲。老奶奶還為大家清唱了一曲“啰呢調”,“啰呢調”聽上去有些耳生,但卻有著不小的來頭!經過老奶奶的詳細介紹,我們才知道,原來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萬泉河水清又清》,是先從“啰呢調”改編為《五指山歌》,然後又經過一定程度的改編,才演變為《萬泉河水清又清》現在的模樣的呢~

 

小尼:我説我在內蒙古划船你信嗎?

小尼這次也去了不少地方哦~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數內蒙古的烏拉特中旗,那裏是內蒙古民歌《鴻雁》的誕生地,而它的前身是一首叫做《鴻嘎魯》的歌。關於《鴻嘎魯》有兩個傳説,一是説它是一首烏拉特敬酒歌曲,一般是在出征前夜,小夥子唱給父母、情人的歌曲;二是指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鴻嘎魯和她心愛的小夥子前後犧牲在保衛家國的戰場上。

其實很早之前就想去內蒙古耍耍啦!這次這麼好的機會,不光能聽歌,還能交朋友,還能旅遊,可不能放過!於是在采風過程中,我就妥妥地欣賞了一番烏拉特的美景。如果我説我在內蒙古大草原划船了,你會相信嗎?——你看我説的這麼真誠,當然是真的咯!我在烏拉特美麗的牧羊海上乘著小船,感受湖中蘆葦的盪漾,感受微風劃過臉龐,感受都市沒有的靜謐,愜意極了。真的向廣大朋友們推薦烏拉特這個美麗又神奇的地方,一起來感受這片凈土吧!

 

李思思:大自然才是民歌最好的聽眾

帶著任務,我去了雲南的無量山找尋“彝族打歌”和“海菜腔”的蹤跡,還找到了不久前剛在春晚見過面的跳菜舞演員高洪章。

在采風過程中,看到山水環繞的村落,遇到當地熱情淳樸的人們,聽到原生態接地氣的民歌,我有了很深的感觸。以前總覺得民歌都是來自大山,對自己來説有些遙遠,通過這次走訪,我發現民歌不光是唱給觀眾聽的,更多的是唱給大山,唱給大樹,唱給河流,唱給大自然的。大自然給予民歌的回饋才是最有力的回饋!

真正的民歌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跨越語言,直達人們的內心的。“民歌大會”只是為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提供一個展示的舞臺,讓我們能有機會聽到那些來自大自然深處的聲音。

 

維妮娜:新疆的熱浪讓我無法抵擋!

借著《中國民歌大會》這次采風的機會,我正好回了一趟老家新疆。雖然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新疆姑娘,但之前卻從來沒有去過哈密,這次的采風也是我的“哈密首遊”哦~

在哈密,我看到了很有特點的維吾爾古代建築,那是我以前在家鄉的時候沒有見過的。還遇到了一群漂亮的姑娘和帥氣的小夥兒。維吾爾族的人們都是出了名的熱情好客,我還被好多人邀請去家裏吃飯做客、摘葡萄呢!雖然大家素不相識,但卻能在一秒之間一起“打起手鼓唱起歌”,這撲面而來的熱浪真的令人無法抵擋!

 

任魯豫:民歌是跨越語言的心之所向

去老家河南找尋幾近失傳的“九蓮燈”可不是我這次下基層采風的唯一目的地哦!令我印象很深刻的還有在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民歌之旅。

在肅南,我找到了裕固民歌的傳承人杜守蘭老人。老人雖然已入古稀之年,但精神依然矍鑠,看到我們的到訪,她熱情地為大家演唱了裕固族的民歌,可能是因為感情很深,老人唱完後不禁眼含熱淚。在場的其他人即使語言不通,卻也都十分感動。

在我看來,這就是民歌的魅力,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形成內心的共鳴,讓人的心為之一動。這種民歌所包含的文化正是裕固族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的根。

 

宮岩: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我這次是去到了黑龍江八岔鄉的赫哲族,在那裏,我結識了當地的原生態歌者孫中馗,除了聽他唱民歌外,還隨著他一起體驗了一把江上打魚的樂趣。孫中馗從事著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保護、發掘、整理和傳承工作。他告訴我,每年他都會找時間回到船上打漁,他覺得只有真正地存在於赫哲族這種的原始生活方式中,才能更好地發掘赫哲族文化根源。

這次的采風,在探尋民歌的過程中,我還發掘了關於生活的真諦——一個人,只有記住民族的根源,才能找到未來的方向和前進的力量,並支撐我們篤定前行!這是我從孫中馗身上學到的,也是從整個赫哲族人民的身上學到的!講真,我的這一趟,不虛此行!

 

張澤群:民歌的傳承永不停歇

廣東音樂是極具鮮明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的樂種,我這次就帶隊到廣東的坦洲鎮找尋廣東的經典民歌——“鹹水歌”!

鹹水歌的曲調時而激昂奔放,時而婉轉柔情,歌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勞動者勞作時的幸福。這麼美妙的民歌,沒有傳承人怎麼行呢?當地的老鄉説,相隔不遠的東升鎮有一個“民歌小學”,那裏的孩子都會唱民歌,民歌就是這樣代代相傳下去的。

民歌作為一方水土生命力的來源,老師教給學生,學生又變成老師,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歇地讓廣東民歌的旋律就這樣傳承下去。這種薪火相傳的感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想,這也正是“鹹水歌”能保留至今的原因吧!

收視TOP榜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