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大家都覺得很熟悉,尤其是職場中人,可能多少都會有焦慮的狀況出現,但是對於焦慮症就可能很陌生了。我們一起來回憶下最近有沒有以下體驗呢?
經常感到緊張、不安、忐忑、坐不住;
煩躁,易怒;
注意力難以集中;
胡思亂想:總往壞處想,擔心發生不好的事,有不祥的預感;
“莫名的”頭暈頭痛、心慌心跳、胸悶氣短、周身不適;
食欲差;
失眠:入睡困難或早醒。
如果有上述狀況出現,您已經進入焦慮症的前兆啦。那麼,究竟到達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才算焦慮症呢?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范肖東教授在節目中透露焦慮的內核是一種不安全,可用“三維尺度”來判斷是否是“焦慮症”潛在患者:
1.症狀須達到一定持續時間為2-4周;
2.伴有痛苦體驗和/或功能損害, 如社會功能受損,給本人或者周圍的人造成痛苦
3.與普通人、與本人過去比較,在認知、情緒、行為等有“不合理”的表現。
其實,焦慮不完全是個貶義詞,我們是有情緒,有情感的人,所以我們會有焦慮,焦慮也是它有意的一部分。比如參加百米決賽,賽前教練會説多跑跑,要把心率血壓調上來,給做個身體的動員。這就是讓人集中能量進入狀態,專注注意力,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