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中國民歌大會》——湖北《撒葉兒嗬》+《黃四姐》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央視網2016年07月04日 15:20 A-A+

選曲理由:
1. 湖北土家族經典民歌
    撒葉兒荷,“撒葉兒嗬”是一句土家語,來源於一種土家族民間舞蹈音樂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號子。久而久之,土家人就稱跳這種舞蹈叫跳“撒葉兒嗬”了。

    《黃四姐》原名《貨郎哥》,源於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是建始縣民間音樂系統“喜花鼓”龐大家庭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作。
    “喜花鼓”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時期。舊時,土家族姑娘出嫁後生了小孩,在出生的第二天,女婿娃提上一隻雞(若是男孩就提公雞,是女孩就提母雞)、一挂鞭炮到岳母家“報喜”。第三天,岳母到女婿家給外孫“洗澡”,也叫“洗三”。然後雙方父母商定吉日整酒打喜,一般確定在小孩出生三十天那一日,俗稱“滿月酒”,也叫整“祝米酒”。“祝米酒”當天岳父岳母邀約親族本房籌備禮物同到女兒家做“家家(gā gā)”,也叫“送祝米”,少者數十人,多的數百人。百十人挑著擔子,抬著抬盒(抬盒裏裝著禮品)走進女婿家大門,將擔子和抬盒在堂屋中一字排開,一番説辭交接完畢,擺酒席隆重款待。整祝米酒一般都是一兩天時間。過去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眾多客人集中一起,沒有那麼多的床被睡覺,各方親友便以鬧“喜花鼓”自娛自樂,混時坐夜。通過簡單的化粧,隨便拿一件東西(掃帚、草帽、扇子等)作道具,邊唱邊跳。《黃四姐》是鬧“喜花鼓”時必唱的歌曲。
如今,黃四姐家族的第十三代後人還保存著具有三百多年曆史的老屋,老屋裏還保留著三百多年前使用的鏡子,青花瓷的茶壺、瓷質的筷子筒、竹條編制的簍子(相當於今天的便當盒)……隨著老人的描述,大家仿佛看到了當年黃四姐與貨郎相親相愛的生活場景。
    撒葉兒嗬組合:由譚學聰、許藝才、胡明盛、李開文、黃本紅、鄧學紅、許昌國七名成員組成。組合成員全部是鄂西大山裏面的土家族農民,自幼學習土家族的撒葉兒嗬和山民歌,以獨具特色的男聲女腔、高腔演唱為最大特點,以傳承傳播古老神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為己任,以展示豐富多彩的土家文化、縴夫文化為目的。為了傳承傳播土家民族文化,他們放棄了許多外出務工的機會,始終守護著這片神奇瑰麗的精神家園,他們可以説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的典型産物。
    2007年12月,他們組隊參加第十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湖北賽區比賽,演唱的曲目叫“土家族撒葉兒嗬”,“撒葉兒嗬”是土家族歌頌祖先,禮讚生命的一種民間歌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組合因此而得名。(撒葉兒嗬:在施恩土家族撒葉兒嗬是老人過世後唱歌跳的舞蹈,老人逝世在當地是值得慶祝的事情,死後轉世投胎,是新生命的誕生。)  
    成立之初,該組合成員都是當地的民間藝人,自幼學習土家撒葉兒嗬和山民歌,以男聲女腔,高腔演唱為特點:組合以傳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産為己任,以展示土家文化為目的。平時我們有的拉縴,有的種地,有的在附近的工地打零工;為了傳承傳播土家民族文化,放棄了許多外出務工的機會。始終守護著這片精神家園。
    本著傳承文化、帶動新人的原則,組合成員是不固定的,有時新老結合,有時全是新成員,總之成員必須熱愛民族民間歌舞,能唱會跳,能歌善舞。
 
    陳涓,湖北武漢土家族,魔音女孩(男聲+女聲),喜歡唱歌,唱歌很有特色,喜歡模倣各種發音位置,嗓音從粗到細,有很強的可塑性。她小時候“短髮”,大家都以為她是個小夥子,每次唱歌的時候大家都在猜是男孩還是女孩,出道前父親極力反對,她用成績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在以前的單位住宿捨得時候,左鄰右舍都認識,現在大家都不認識,她喜歡唱歌,而且唱歌的聲音很大,大家也喜歡聽她唱歌,包括流行音樂,她喜歡把自己喜歡的音樂改成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版本。有時候鄰居的小孩在哭,聽到歌聲就不哭了,所以大家都愛聽陳涓唱歌。

收視TOP榜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