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中國民歌大會》——海南《五指山歌》與《萬泉河水清又清》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央視網2016年07月04日 16:10 A-A+

選曲理由:

海南經典民歌

“五指山歌”是解放戰爭時期流行于海南島革命根據地的黎族民歌。

《五指山歌》如何變成了《萬泉河水清又清》,要從1964年杜鳴心接到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創作任務説起。作為國慶十五週年的獻禮節目,杜鳴心寫這個方案的時候,特地去海南體驗了生活,去了海南的黎族人民經常居住的地區,那裏的一些民間的歌曲對他很大啟發,尤其是這首《五指山歌》,他將音樂旋律素材進行加工改編,創作出了經典傳唱的《萬泉河水清又清》,形成音調上淳樸嘹亮、優美動人,節奏上舒暢自由的特色。

説起《五指山歌》,海南黎族歌后王妚大不得不提,她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什運村人,雖然目不識丁,但熟悉34種歌調,能唱上千首民歌。她的民歌曾錄入《中國民歌大典》,被《詩刊》和《戰地新歌》刊登。王妚大兩度到北京人民大會堂獻歌,曾被文化部授予“突出貢獻獎”,還被中國文聯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傑出傳承人”。 87歲時的被授予“瓊中民族終身成就獎”和“瓊中民間藝術大師獎”。導演組在當地采風時,發現《五指山歌》是王妚大同時代的歌手們,根據黎族民歌曲調之一——“羅尼調”填入海南漢族方言而來,加入了歌頌共産黨帶領隊伍解放海南島的內容。當這首《五指山歌》從95歲高齡的老藝術家口中悠然而出時,那份歷史的滄桑感帶來的,遠不僅僅是觸手可及般的真實,更有一種觸發心底的感動。

儋州調聲是從儋州民歌活動中演變過來的。它最初産生在西漢時期,發源於儋州北部,唱調聲沒有固定的場合和時間,在農閒時節、逢年過節,在山坡野地、鄉鎮集市都可進行,主要是青年男女互相以歌抒情,農曆八月十五唱調聲尤為盛行。儋州調聲是僅流傳于海南省儋州一地並具有獨特地域風格的漢族民間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感情熱烈,可歌可舞,被譽為"南國藝苑奇葩"。儋州調聲主要特色是男女集體對唱,把唱歌與舞蹈融為一體,是漢族民間文化優秀遺産。

關於歌手:

黃寶培:特長唱歌,吹黎族樂器。

董建忠:唱黎族歌曲,擅長吹葫蘆絲和鼻蕭,會跳黎族舞蹈。

收視TOP榜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