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南《彝族打歌》+海菜腔 表演:高洪章等
【選曲理由】
1. “打歌”傳説
“打歌”史稱 “踏歌”,彝語叫“哈貼”,是一種群眾自娛性的民間歌舞。因地域的不同而分別又叫“跳歌”、“跳蘆笙”、“左腳舞”等,是廣泛流傳于雲南巍山彝族地區和南澗、漾濞等其他周邊彝族地區。相傳彝族打歌來源於氏族部落戰爭。傳説有一次, 彝族部落被圍困在一個山寨之中,情況十分緊急。這時,彝族首領想出了一條退兵之計:他將全寨的人和牛羊集中在一個山頭上,每 人手拿一把火把,並在所有牛羊的角上也扎上一把火把。天黑時, 他指揮士兵在山頂燃起一堆堆熊熊篝火, 並將人畜的火把也全部點燃。人們驅趕著牛羊圍繞著篝火盡情地跳、盡情地唱、吶喊,同時還舞刀耍火把,猶如千軍萬馬,聲震四方,終於化險為夷。為了紀念這次戰爭的勝利,彝族人從此就有了圍著篝火打歌的傳統。
2.“打歌”知識點:近年來,各彝區還在修路架橋等重大集體建設項目的開工或慶典儀式上舉行打歌活動, 以進一步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另外,打歌場同時也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青年談情説愛的重要場所。當打歌進入高潮後 , 青年男女對唱的打歌調 便由生産生活的內容轉為談情説愛的內容,很多 青年男女便是在歌場上定下終身或在歌場上找到自己的中意對象的。這與壯族倚歌擇偶的“三月三”歌圩傳統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從這一角度講, 彝族打歌也是彝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海菜腔知識點:演唱者的氣息最長達一分多鐘
海菜腔實際就是在海、湖上唱歌和對歌的意思,因歌聲出自於口,民間所説的“開腔”就是開口發聲 (唱)的意思。所以前人就把在海上唱歌和對歌叫做 “海上唱腔”,慢慢簡稱為“海唱腔”。又因石屏海 (異龍 湖)中有一種草本水生植物叫“海菜”,莖細長,隨水上長,可食用。而“唱”和“菜”的方言土語又相似, 所以人們就把“海唱腔”叫成了易記上口的“海菜腔”了。“海菜腔”和“煙盒舞”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孿生姊妹,有歌必舞,有舞必歌 。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質或木質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它包括“螞蟻走路”、“蜻蜓點水”、“鴿子渡食”、“盪鞦千”等富有設計的舞蹈動作。
【歌手】
高洪章:1978年彝族,生在大理南澗。高三,偶然的機遇,表演專業向音樂專業轉變,畢業于大理師專音樂系。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跟著父親幾乎走遍了無量山的所有村寨,在高山密林之間,歌聲飛揚的田邊地角,激情四溢的打歌場上,聽了太多非常優美而有意思的少數民族民間歌舞。他每天對著那條穿過縣城的大河練歌,最可怕的一段時間,嗓子難受得只能吞下生的雞蛋清。半年後,他終於練得有模有樣,並如願考入大理學院音樂系,接受了系統的音樂教育,使他認識到他從小聽到的音樂的獨有價值。上學的時候,他咋大山裏練歌,山裏面的人都不知道唱歌需要練聲的,都説山裏有個瘋小夥。他曾經是一名跳菜舞演員。“南澗跳菜”歷史悠久,起源於原始母系社會,盛行于唐朝民間的“南澗跳菜”構成了南澗民族文化的源頭。跳菜雅稱“奉盤舞”,俗稱“抬菜舞”。“跳菜舞”,為敬重賓客和增加喜悅氣氛而跳的一種風俗禮節性舞蹈。由引菜人和抬菜人從廚房到餐桌合著音樂節拍,跳著彝族特有的舞步,詼諧幽默地按“棋子”式佈局擺菜的一種融舞蹈、音樂、飲食于一體的上菜禮儀。國家級非遺。其中最精彩的要數“口功送菜”和“空手疊塔跳”。“口功送菜”,只見“跳菜”者的口中緊銜著兩柄大銅勺,勺上各置一碗菜,頭頂托盤,盤裝滿了菜,面帶笑容,滿懷激情,邊跳邊上菜。“空手疊塔跳”,只見“跳菜”頂級高手們,頭頂托盤,盤裝八大碗,雙手十指分開,每只手分別托起重疊在一起的四大碗菜,和著音樂跳舞。這種舞蹈常見的有“席間跳菜”和“舞臺跳菜”兩大類。也稱“宴席跳菜”或“實地跳菜”,是南澗彝族在結婚慶典、新房落成、迎接貴賓、給老人祝壽等重大場合,因宴請賓客增加喜慶氣氛而跳菜,講究“吃著並快樂著”。 根據表演地點或舞臺大小又分為“舞臺跳菜”和“廣場跳菜”。“舞臺跳菜”即舞臺上表演的跳菜,均由南澗彝族農民表演,演員通常在2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