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的職業足球走過了一條充滿“折騰”的道路。
1994年的甲A聯賽是在當時中國足壇萬馬齊喑的背景下“冒險”出臺的,時任足協掌門王俊生本打算“摸著石頭過河”,沒想到甲A聯賽成了全國其他體育項目此後紛紛職業化的“指路燈”。
甲A的10年是一段難忘的歲月。雖然整體競技水平不算高,外援、外教沒有超級大牌,俱樂部的投入也非天文數字,但甲A造就的一代球員卻打進過世界盃, 1996年甲A的平均上座率高居全球第三。那時的幾家豪門俱樂部還稱得上“亞洲一流”,甲A品牌所換回的資金足以支撐青訓體系和女足培養。
然而“甲A”易幟為“中超”後,中國的職業聯賽卻經歷了漫長的衰落期。上座率低迷,各種腐敗現象變本加厲,國字號球隊孱弱不堪,青訓體系全面坍塌,女足淪為亞洲二流,聯賽自身品牌貶值……
廣州恒大橫空出世後,採取“用購買力換競爭力”的手段,帶來了近兩年中超的新局面——球市復蘇、俱樂部每年投入上億元、大牌球星和教練紛紛加盟、中超分紅創紀錄……
20年來,中國的物價已經上漲了N倍,中超品牌價值的提高和整體經濟規模的擴大其實是必然的趨勢,但這並不是中超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去年中超平均上座率居亞洲第一,而在剛剛由權威機構評出的俱樂部排名中,廣州恒大排在亞洲第5位。或許這些才是中超10年蹉跎後觸底反彈的起點。
下一個20年,中超能成為亞洲第一的職業足球聯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