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馬尼拉8月9日體育專電(記者黃傑 林德韌 張天國)揚納基斯上任4個月以來,以最終兵敗馬尼拉,無緣亞錦賽四強的中國男籃歷史第二糟糕戰績完成了他的首次大考,2014年男籃世界盃基本無望。從亞錦賽的表現來看,中國男籃在進攻上面臨的問題依然嚴峻——面對伊朗、韓國等亞洲強隊的壓迫式防守,中國隊除了易建聯以外無法找到有效的得分方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男籃在場上始終存在著“站著打球”的壞習慣。面對弱隊時,尚且可以依靠球員的個人能力來解決問題;面對強隊的高強度防守時,中國隊就無法輕鬆得分,儘管有好的防守,也很難取得勝利。
為什麼不適應強敵的防守強度?其實根本原因出在國內聯賽中。在一篇欣欣向榮的繁華背後,難掩CBA聯賽技戰術水平低下的本質。中國男籃的球員在聯賽中已經習慣用簡單的技戰術或者依靠個人能力來取得勝利,忘記籃球是一項需要五個人不斷跑動來創造得分機會的團體項目。要想改進中國男籃的進攻,就需要揚納基斯的執教和提高聯賽競賽水平的雙管齊下。
要想讓CBA聯賽更有競爭力、讓球隊會花更多心思在戰術上,首先要做的就是縮小各球隊之間實力上的差距,讓勝利屬於戰術更豐富、執行力更強的球隊,而不是球星更多的球隊。
從2003年總決賽起,廣東宏遠隊晉級全部11次總決賽共獲得8次總冠軍。CBA總決賽從2006年起採用七場四勝的賽制,宏遠隊除了輸給八一和北京的兩屆以外,從未打到過第七場。可以説,宏遠隊統治了近10年的CBA聯賽。
這絕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宏遠隊的實力比其他球隊都高是一個不容爭議的事實,其原因就是它擁有最多的國家隊球員。僅以本屆亞錦賽中國隊的陣容來看,12名球員中有陳江華、王仕鵬、易建聯、劉曉宇、朱芳雨、周鵬6名球員來自宏遠隊。
位於經濟發達的廣東省,宏遠隊的經濟優勢讓其比其他球隊更具有吸引力。加上其多年來獲得的好成績,讓無論是成名已久的球星還是富有潛力的小將都樂意加盟,這同時也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但這對於其他俱樂部來講並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因此CBA聯賽必須需要加入“工資帽”的制度。
好球員配得上一份好合同,但這不能成為資方利用經濟優勢來建立競技優勢的理由。囤積球員對於俱樂部而言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捷徑,但卻傷害了其他俱樂部培養主力球員和年輕球員的積極性,進而傷害整個聯賽的平衡發展,最終反噬自身。
工資帽的存在,可以表面出現各俱樂部之間的“軍備競賽”,讓投資方更合理地控制投入,把多餘的錢投入到青訓、場館建設、市場開放等方面。
一旦實施工資帽,將極大推動CBA各球隊之間球員的流動。工資帽的出臺,使得俱樂部喪失了囤積球星的可能性,因為你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明星球員的工資要求,除非球員自降身價,願意接受低薪。
這時就需要引入第二項制度——取消贏球獎金、嚴查陰陽合同。
贏球獎金從名字上來看就是不合理的存在。球員為俱樂部打球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份工作,俱樂部掏薪水雇球員來是為了贏比賽,而不是僅僅打比賽。如果贏球獎金合理,那球員輸球是否應該被扣薪水?
贏球獎金其實就是變相的發工資。而陰陽合同更是如此。球員接受表面上的“低薪”留在俱樂部,實際上還是拿著大合同,這種行為的存在將讓工資帽名存實亡。
奢侈稅制度的引進則為那些願意掏大錢的俱樂部留下了一條出路。按照比例為超出工資帽的部分繳納奢侈稅,一方面滿足了俱樂部招攬球星的要求,同時這部分錢可以給排名靠後、投資乏力的俱樂部帶來希望,讓他們有可能從後備力量的培養中得到在未來競爭的機會。
此外要提到的一點是:外援的工資也需要納入工資帽的範圍內。外援在CBA聯賽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好的外援可以為俱樂部的戰績帶來立竿見影的作用,同時為國內球員帶來驚艷和學習的目標。但用外援來改變俱樂部的命運就像肚子餓的時候吃點零食,維持一個人的身體還是要靠日常的三餐。外援可以決定俱樂部走多快,但最終決定一個俱樂部能走多遠的還是國內球員的水平,畢竟籃球是一項集體項目。
利用工資帽、奢侈稅等手段來促進俱樂部之間球員的流動,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拉近各俱樂部之間的差距、讓球隊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進而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
亞錦賽中國男籃的如履薄冰,招來了球迷的無數質疑,12人大名單中,“老將”佔據大半江山,孫悅、王仕鵬、朱芳雨狀態不穩卻依然留在場上,王哲林、郭艾倫、李曉旭等新生力量總是欠火候,頗有亮點的劉曉宇與當年的郭士強、劉煒也還終歸有一定的差距,人才“青黃不接”已經從擔憂變成了事實。
事實上,對中國籃球後備人才儲備的擔憂並不是在這一屆亞錦賽才出現的,在2007年亞錦賽上,以東道主身份直接晉級奧運會的中國隊派出男籃二隊征戰,當時的張凱、王博、李可等“希望之星”遭遇滑鐵盧,小組賽兩連敗錯失出線機會,最終在第九名爭奪戰中又敗給了菲律賓隊,創下了第十名的亞錦賽歷史最差戰績,雖然並沒有派出主力,但以中國籃球的實力,即使派出二隊也並不應該成績如此慘澹,人才危機開始凸顯。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姚明、王治郅、朱芳雨、王仕鵬、劉煒等老將依然是中國隊鐵打不動的主力,年年喊著培養新人,但年年由於成績壓力一次次選擇“保險”的老將,新人的鍛鍊機會並不多,即便是鍛鍊,像于澍龍、陳江華等球員也只是場上的配角,難以在未來起到球隊頂梁柱的作用。老將終究有狀態下滑的一天,本次亞錦賽上中國隊射手群集體迷失,也不能不説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從這個角度來看,本屆亞錦賽王哲林、郭艾倫等年輕球員挫折中成長,也可以算作本屆亞錦賽失敗中的一個收穫。
國家隊需要鍛鍊新人,但新人的培養最終還要來自青訓體系。從目前來看,中國籃球的選材模式依然主要依賴俱樂部自己的梯隊,但在CBA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許多甚至大部分球隊老闆都沒有耐心去一步步自己“造血”。
在2010年,一位籃球圈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曾坦承,他們的俱樂部一年投入數百萬元在梯隊建設上,這在全國已經算名列前茅了,而且他們的青年隊在全國也是數得著的。“可以肯定地説,中國沒有一傢俱樂部在青少年投資上超過八百萬元(一年)的”!
一些球隊的梯隊根本無從説起,還處於買來一個一線隊就開練的階段,這樣的球隊在中國籃球圈內(包括CBA、NBL和甲B)絕對不止一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個俱樂部對於外援的投入卻是絲毫不吝惜,動輒上百萬美元的合同拋出,大牌明星比比皆是。球隊成績依賴外援而不依賴自我“造血”,這樣的投入所帶來的關注度和成績的提升,絕對不是可持續的。
NBA一直是CBA學習的模板,而NBA的青訓與各個職業隊的關係不大,依靠著強大的校園體育基礎,NBA每年所做的就是從龐大的大學生球員群體中選出60名左右的新秀補充進聯盟。目前,我們的CUBA和大超聯賽也越辦越紅火,在各支球隊青訓體系逐漸瀕於“雞肋”的情況下,如果能夠繼續做大這一塊“蛋糕”,在未來實行類似于NBA的選秀制度,那麼一方面可以減輕球隊本身的投入壓力,俱樂部可以專注于隊伍水平的提高,各支球隊之間的人員流動也將更加活躍;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激活大學生聯賽的潛力,這樣體育生的文化教育、普通學生的身體素質等問題就都可以相應地得到解決。當然,這一定不是體育部門單獨就可以完成的任務。
説到球員的流動性,NBA通過選秀、交易等手段保證了球員流動的活力,在聯賽管理層和球員工會的博弈之下,球員的簽約、交易、解約等程序都十分完善,在目前的NBA聯盟,很少有球員能夠在職業生涯一直效力於一支球隊,這也間接證明了NBA球員流動的頻繁。反觀CBA,由於青訓體系源自球隊本身,因此球員不可避免地被球隊視作球隊的“自有資産”,一方面很多球隊人手不足,另一方面青訓體系完備的球隊面臨著年輕隊員沒有打球機會的“甜蜜煩惱”,雖然像廣東隊等隊伍以類似于“租借”的形式將年輕球員送到其他隊鍛鍊,但根本上來講這些隊員依然歸屬於母隊,這樣的流動性“摻水”成分很大。
從CBA成立近20年的脈絡來看,向NBA靠攏的趨勢還是相當明顯的,聯賽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取消了升降級,實行了準入制度,原來的二級聯賽也被改造成了NBL聯賽,名義上與CBA同級。不過,目前NBL的定位依然比較模糊,NBL球隊的首要目標依然是衝進CBA,名義上的平等與實際上的從屬讓NBL許多球隊都在“看政策吃飯”,沒有一個長期、健康的發展規劃,NBL的“水分”同樣也不小,如果要保證NBL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客觀明確NBL的定位,如果是一個與CBA同級別的聯賽,就應該用同樣的精力扶持這個聯盟,打造成另一個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籃球組織,如果是為CBA提供球隊和球員的聯賽,那麼也需要儘快完善準入的規則和章程,讓各支球隊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建隊規劃,避免“買一批人就開打”的情況繼續出現。
總之,男籃亞錦賽的慘敗是中國籃球長期積累問題的一次集中爆發,其實爆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粉飾太平,如果要避免走足球從極盛到極衰的老路,中國籃球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問題:聯賽競技水平的提升,球隊實力水平和利益分配平均化;國內球員整體實力的提升,以及外援的合理使用;青訓質量的提升,大學生聯賽的發展和校園體育的壯大;聯賽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證聯賽整體規劃的正確性和穩定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這次潰敗,能夠成為中國籃球涅槃重生的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