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這個星期三,費德勒、莎拉波娃領銜七名高排位種子出局和退賽,幾乎可以將這一天寫進溫網小歷史。其實近年來,溫網冷門迭爆並不稀奇。比如2010那麼盧彥勳淘汰羅迪克進入八強,2011年小威、沃茲尼亞奇等奪冠熱門無緣八強,2012年衛冕冠軍納達爾輸給一個叫羅索爾的人。對於冷門不斷,各大媒體和專業人士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一個是草的問題,一個是選手適應問題。草地是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多的場地,選手適應的時間和態度也可存疑。
溫網是項很有個性的比賽,另外三個大滿貫都是國家名稱,唯獨它是個小鎮的名字,還規定選手比賽服裝的顏色,比賽場內還零廣告——只有奧運會才這麼牛氣。總之,溫網的規矩是蠻多的,接近一個刻板的老學究。最近這些年,溫網堅持自己傳統和個性的這個過程越來越難,因為它逐漸變成了獨行俠,草地賽事無法成為草地賽季,孤軍奮戰的滋味可想而知。
職業網球的排名系統鼓勵球員不斷參賽,使得球員必須認真計算每個賽事的投入産出比,因為每一位職業球員就是一個小公司,在這個領域溫網也實在沒有什麼優勢。不少球員在溫網早早出局後都不怎麼沮喪,因為經歷了艱苦的土場賽季,把油水不多的草地賽季當做一個過度,溫網第一週失利雖有損失,但能贏來多好幾天調整備戰硬地賽季的時間,盈虧至少相抵,這筆賬算得過來。
無論是ATP還是WTA,説到底都是一筆生意。賽事組織會不斷走向能降低成本的規模化、標準化,溫網的傳統和個性恰恰與現代經濟的規律相悖。堅守傳統、保持個性正因為不易,才更顯得卓爾不群,當然,它的一個近義詞是曲高和寡。我想這是草地俱樂部由“熱”變“溫”又遇“冷”的內在邏輯。
剛剛在羅蘭加洛斯和李娜打得“如火如荼”的媒體,又在冷門迭出的溫布爾登叫嚷李娜的機會來了,至少可以盼望排名打進前四。也難怪教練卡洛斯都在回答比較海寧和李娜時,主要説了兩人面對媒體的區別。聽風就是雨,是媒體的正常反應,過山車式的發揮,是李娜的固定特點。所以這兩者碰到一塊,必有新聞。
在第二輪打出6/2、1/6、6/0這樣的比分,對李娜來説不是第一次,對女子比賽來説也不少見,莎拉波娃也常常如此。李娜本來就是那種打順了誰都擋不住,打不順誰都敢輸的選手。以前,她能接受這個現實,現在李娜希望再進一步,所以她和教練正在做的是希望找到問題所在並儘量改善,而不是在賽後誰都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能否成功找到癥結,比排名晉陞一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