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一座奧運城,2012年奧運會的大幕即將在這裡開啟。
北京,另一座奧運的城。四年前,這裡見證了“無與倫比”的輝煌與奇跡;四年後,奧運為這座城市,乃至整個中國留下了什麼?五十一枚金牌,新的地鐵線路,恢弘的場館,還有……
奧運精神如何感召更多普通人,讓他們參與到運動中來——這恐怕是歷屆奧運承辦城市,奧運會舉辦國最看重的“奧運遺産”。
北京的故事,圍繞清華賽艇隊和幾位民間馬拉松愛好者展開。
清華大學賽艇隊成立於1999年,大背景自然是北京申奧。之後,“北大清華對抗賽”號稱“百年賽事”,結果卻十年夭折,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如今,北大賽艇隊已經解散,清華賽艇隊仍在堅持,教練和隊員會如何表達他們的感悟與反思?清華賽艇隊應申奧背景而生,很多隊員也與奧運結緣。如今,北京奧運已成過去,一批批隊員也隨著畢業而離隊,這段運動的經歷,激情的歲月,在他們一生中又會留下怎樣的烙印?《從北京到倫敦》,將為您娓娓道來。
北京馬拉松,一項有著二十年曆史的賽事。2011年,金秋十月,三萬人奔跑著從天安門出發,這是一場民間運動的狂歡。42公里,三萬個故事,我們從中選取了三個:生活無憂的年輕白領,家庭破碎的單身母親,進京闖蕩的下崗職工,他們,曾經迷失,曾經抑鬱,封閉,甚至試圖自殺,曾經否定自我,夢想沉淪……然而,這一切最終因“奔跑”而改變。2008年,同樣受到奧運的影響和感召,他們上路了,這一年,在北京,他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個全程馬拉松。運動改變了他們,他們也在通過運動,改變著身邊的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草根運動領袖”。
2011年4月,倫敦泰晤士河,第158屆牛津劍橋賽艇比賽在這裡舉行。最終,劍橋隊獲勝,他們與痛哭的對手擁抱在一起;同樣是在這個4月,誕生於1981年的倫敦馬拉松賽開賽,參賽者超過三萬。
從北京到倫敦,四年的時間,一萬二千公里的距離。當船槳劃破寂靜水面,當人群跑過喧鬧長街,兩座城市在奧運的光芒裏交相輝映,人們共同繼承著奧運的“遺産”,感受著體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