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6日 11:13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CNTV
河源市是中國廣東省的一個地級市,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遊,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東江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龜峰寶塔
是指離城一里半南面的龜峰山頂上的寶塔。登塔遠眺,河源城的山川勝景盡收眼底。我在河源文史第一期的龜峰寶塔絮語一文中已作了詳盡的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河源旅遊業
河源山清水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中國綠色明珠之稱,擁有廣東文化名城━━佗城、孫中山入粵第一代祖居紫金孫屋排、嶺南第一大湖━━萬綠湖、“粵東丹霞山”“粵東小桂林”━━連平內莞山水、“地下龍宮”━━漳溪黃龍岩、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年接待中外遊客500萬人次。
河源主要旅遊景點有:萬綠湖 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鏡花緣 亞洲第一高噴泉 金化廟 桂山禪寺 靈鷲禪寺 白雲古寺 燕岩古寺 高泉寺 南越古寺 龍鳳寺 龜峰塔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 鱷湖 桂山 河源博物館 客家民居——圍龍屋 霍山 九和溫泉 龍鳳島 水月灣 園中園 黃牛石森林公園 新豐江大壩 電視塔 九龍灣漂遊 客家民俗博物館 趙佗故城--佗城 桂山 白溪 恐龍化石展館 合溪溫泉 水坑生態風景區 楓樹壩 九龍灣 新港自然保護區 街心花園多彩噴泉 野趣溝 牛峙山 佗城東山寺 新豐江水庫大壩 熱水漂流 華宇溫泉 湯湖溫泉 龍源溫泉 熱龍溫泉 黃龍岩 東江畫廊 桂山國家森林公園 興隆民俗村
客家淵源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係。客家民係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一般認為第三次大遷徙是為河源地區客家人大規模入境的時間)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地理位置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佈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係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縣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在2008年全國專家學者共同見證:河源市委常委會議專門作出決定,將河源龍川縣令趙佗定為客家人始祖。
河源八景
老八景是指:桂岫晴嵐,梧峰夕照,寶江漁唱,石徑樵歸,龍津晚渡,東埔春耕,龜峰寶塔,燕石長亭。
新增八景是指:雙城秋月,三郭平畦,奎閣槎流,鼓樓春霄,鱷湖青曲,古道榕蔭、龍廟風帆,逍遙幽壑。
桂岫晴嵐:指的是桂山。桂山有什麼好景致? 如果你置身於河源城的高樓或陽臺上,向西南望去,那綿延高大青翠的桂山,映襯在藍天白雲之間,猶如一排綠色的圍屏,把河源這山城,遠遠地摟抱。尤其在雨過天晴,或朝陽初開的時刻。那高雅、那幽靜的景色,使人心曠神怡、充滿無限生機。白雲在它的半腰徘徊,在它的頂巔翻舞,活像一群仙女跳躍在那翠綠的絨幕中。
梧峰夕照:指的是梧峰山(河源叫梧桐尖)。當你在夕陽西下,晚風頻吹的時刻,登上高處遠眺,或站在河紫大橋上向東望去時,梧桐峰像一個不知疲倦的牧人,正舒展雙臂,把浮流在東江河面上的穿梭船隻當成小鴨群,慢慢地趕到沿江的各個碼頭,老牧人笑了,那充滿歡樂的笑臉掩映在一片柔和的夕陽中。
寶江漁唱:指的是東江和新豐江匯合處。我們的老祖先,把大小兩江的匯合處叫寶江。亦稱槎江。兩條江水有青有黃。從現在的中山碼頭到七號碼頭的江邊。過去,每到傍晚都匯集許多漁艇和客貨船。入夜,點點漁火伴隨著打漁人的尖細歌聲,把槎城沿江一帶的夜色引入到另一種無限幽思的境地。
石徑樵歸:指的是石硤。離城七里,過了湛珠湖,再往前走五百米,你站在公路旁向東望,在一群高大的石山中,有一條夾在兩山之間的小徑,那便是石徑。沿這小徑走上去,又是一片開闊的松林,那便是三風壩了。我們的老祖先,過去要砍柴、割草,都到那地方。在古文集的題詩中,還專為石徑樵歸的景色作了如下的描述:“伐木寧辭活計疏,雲臺白石雨晴初,歸來飽飯黃昏後,還向窗前讀古書。”“雲石蒼涼徑路遙,一聲啼鳥背歸樵,行邊若得仙棋看(路徑八仙下棋地方),不管斜暉轉樹腰。”
龍津晚渡:指龍津渡。這龍津渡是從三界廟對過去的東埔區龍津渡。過去,從回龍古岑、平陵來的,從忠信、順天、燈塔、駱湖、船塘、上莞及雙江、澗頭、南湖來的肩挑小販,人馬轎輿都匯集在龍津渡過河,在旺地碼頭泊岸,然後方到達城鎮。過去每到傍晚,龍津渡岸邊,人流夾著豬鵝雞鴨的叫聲,嚷成一片,熱鬧非常。河源城與北邊縣區的交往,就是靠這大動脈來實現的。解放後,河源大橋的建成,這龍津晚渡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東埔春耕:是指東埔瑤頭角那塊地方。你如果站在中山碼頭的河岸上望過去,河對岸那一大片綠油油的田野,每到春天犁田的、插秧的不時傳來“河源好嬲雙江水呵”!的山歌聲,會使你浮想聯翩,讚不絕口哩! 古人曾吟咏過這東埔春耕的情景:布穀聲催農事紛,半犁煙雨半犁雲,有年莫謂惟勤獲,儘是及時雨露殷。
龜峰寶塔:是指離城一里半南面的龜峰山頂上的寶塔。登塔遠眺,河源城的山川勝景盡收眼底。我在河源文史第一期的龜峰寶塔絮語一文中已作了詳盡的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燕石長亭:是指燕子石而言的。這燕子石在龍王廟下游,即前磷肥廠上面的那個石山突出在東江河邊。是河源城到三鳳壩村的必由之路,老河源人叫叮冬嶺的地方。過去在燕子石山上設有涼亭,建有新塔。古人往南到惠州、廣州均搭船較多。而燕子石的涼亭就是送親人搭船時的辭行處所。送別的人到這裡,有的還在亭裏擺酒話別。有古濤為證: “此是朝天第一程,柳邊風揚酒旗輕,丈夫不灑離筵淚,任唱陽關曲幾聲”。而燕子塔則被國民黨軍隊拆毀把磚搬去建碉堡了。
新增八景中則有:雙城秋月:雙城指上城下城。每年的秋天,尤其在中秋前後,前立在鳴鳳橋邊,那時酷暑剛除,新涼初透,晚風徐吹,恰逢明月當空,那望秋晚景確能使詩人們咏嘆不已呵!你聽!乾隆年間來河源當知縣的那位陳張翼唱道:“大小江流新舊城,上中下郭月同明,樓臺近水瓊兼玉,槎客登仙蓬與瀛,白夜啟扉情似晝,水光團樹意俱清,一輪兩地無私照,形影雙雙自渾成。”
三郭平畦:是指上郭,中郭,下郭。按縣誌載:從紅花書院榕樹下,社子前,太平巷,娥眉月,司倉前,青石柱,至更樓下等均屬上郭地方,抗日戰爭前稱義榮鄉,解放後仍稱上(角)郭。石狗巷對面的賴屋塘,鄒屋園,都市巷,十字街,釘屐巷,酒餅巷,燈籠巷,黃屋巷,義和坊,科茅坊,邡屋巷,邱屋巷,聚貨亭等均屬中郭。抗日戰爭前為在城鄉,解放後統稱為下城區。從下城關帝廟,大士閣,文昌宮,學宮,鄒家裏出青雲路,崇報寺,北帝廟,曹屋圍,直至塔下,均為下郭。抗戰前為三社鄉,解放後為下角(郭)區。 這三郭,過去均屬菜圃。人煙稀少,一望無際,後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集市貿易日盛,中郭靠近河邊,人口日漸增加,商店日漸多,變成河源城的鬧市區。故原三郭,解放前後只剩上、下兩郭(角)。
奎閣槎流:是指魁星閣。這魁星閣在天后宮(即望水娘廟)側邊。即下城正東門外。現在縣供銷總社附近。那裏的奎閣有樓,向兩江匯流處,憑欄遠眺,大小兩江的來往船隻和木排、竹筏及木京、泥坑的遠景,盡入眼底。確使人有美不勝收之感。
鼓樓春霽:是指下城的西門城樓而言的。這西門已毀。在現在的教育局附近,因為有個鐘樓設在帥正坊,有鐘還得有鼓,所謂暮鼓晨鐘或鐘鼓齊鳴。登上樓放眼鱷湖,湖背的菜地一片青蔥翠綠,使人流連忘返。古人黎紹曾有詩一首對這種景色作了一番描繪:“東風盪漾鼓樓西,野樹微茫春色齊,柳帶綠煙青破閣,杏收紅雨錦鋪堤,彩霞夕自梧峰送,爽氣朝從桂嶺齊,滿目晴光多逸興,況兼新鳥向人啼。”
鱷湖青曲:鱷湖俗稱東門塘。在鳴鳳橋的北面。橋南面的塘才是真正的東門塘。原來的鳴鳳橋是彎曲的,後人把它改直了。兩旁有樹故稱青曲,加上泥橋(又稱飛鸞橋)交相輝映,為河源城的湖光山色添上了濃重的彩調。近年城鎮人民政府又把這兩橋修葺加大,種上風景樹及楊柳,使鱷湖頻添了新姿,一旦砌起湖邊的石堤,建起湖心亭再加小遊艇,簡直就是樂湖了。
古道榕蔭:指的是從河源大橋右邊至更樓下河邊一帶(現在鐵工廠前面),過去沿河邊密植榕樹,行人在榕蔭下往來分外涼快,故稱古道榕蔭。
龍廟風帆:指的是龍王廟(現在糖廠),那突出在河邊的山石。站在那石山上向南望去,東江河中,那由惠州、廣州溯江而上的帆船,一隊隊,接踵而來,別有一番景色。如今你站在東江大橋向南望去,這風送帆影就更加迷人了。
逍遙幽壑:指的是逍遙岩(河源人叫岩前)。逍遙岩石明朝時曾是一個非常幽靜的休養地方。岩的前面懸崖邊有石欄杆,岩下有逍遙庵,岩西邊有棲蟬寺,岩頂有個觀音閣。登上山頂俯瞰全城遠景,岩中尚有明朝的石刻題詩。我那在明朝的老祖宗馬孝子(叔康)就曾遊過並寫了遊逍遙岩詩:“登岩至頂若天齊,觀盡人間高與低,疊疊好花千樹錦,重重瑤石一雲梯,浩歌有恐星辰動,細語還驚鳥雀啼,頃刻檢來信手句,萬年不斷此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