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6日 11:09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網易亞運
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標誌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誌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歷史上客家民係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被尊為“世界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梅州市全景圖。
■民俗文化
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在區內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而當地的特産也以客家文化為特色,包括有金柚、梅菜幹、鹽焗雞、客家娘酒、釀豆腐、麥芽糖等。
客家山歌是梅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來傳達客家男女情愛、勞動之樂。廣東漢劇是客家文化結合廣東文化的産物,也稱為“漢江戲”、“興梅汗戲”,在梅縣地區較為流行。
梅州市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即梅縣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平遠縣船燈舞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五華縣新橋鎮竹馬藝術之鄉(新橋鎮已併入華城鎮)、興寧市杯花舞藝術之鄉、大埔縣廣東漢樂藝術之鄉。其中有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縣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此外,山歌大師湯明哲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風景名勝
梅州市內酒店、賓館、商廈林立,梅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梅州風景名勝
圍龍屋
梅州市內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眾多,著名的景點有:梅城的千佛塔、人境廬、東山教育基地、中國客家博物館,梅縣的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國家5A級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4A級景區)、陰那山省級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葉劍英紀念園(國家4A級景區)、客天下旅遊産業園、聯芳樓、洞天湖旅遊度假區,平遠縣的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3A級景區),世界第一天然臥佛——南臺山天然臥佛(石正鎮),明、清時期粵贛閩著名“鹽道”要衝,廣東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粵東最佳礦物質浴療保健溫泉熱柘溫泉;豐順縣的豐順溫泉省級旅遊度假區、龍鯨河漂流、龍歸寨瀑布,蕉嶺縣的長潭旅遊度假區,五華縣的湯湖熱礦泥山莊(國家3A級景區),興寧市的合水旅遊區、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埔縣的客家土圍樓-花萼樓,大埔三河鎮旅遊景區等。其中,大埔三河鎮在2008年9月被確認為廣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華僑圍屋
坐落于梅縣白宮富良美村,又名聯芳樓,為華僑捐資所建。
客家人的“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
華僑圍屋長近百米,寬四五十米,四週以建築物環成“圍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個凸起的鐘樓式大門,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戶頂端,都飾以動物和花草浮雕,鐘樓上端則有獅子滾球、雙龍奪寶、雄鷹展翅、天使臨門等塑像。正樓大門的陽台下,還雕有郭子儀拜壽群像,工藝精巧。正觀整座樓面,富麗堂皇。圍屋內分建房室一百多間,堂、廳、房間、走廊、天井的設計都十分巧妙。
千佛塔旅遊風景區
據清光緒《嘉應州志》載,由南漢王劉鋹始建於大寶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鐵塔分為七層,身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邊長1.6米,為生鐵鑄成,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個,四面合計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原塔建於修慧寺,因寺毀,清乾隆初年嘉應州官王者輔將鐵塔移于梅城東岩山頂,上面蓋亭宇,周圍築欄杆,並砌石階,以供遊覽者登臨觀賞。梅州千佛塔與廣州光孝寺的東西鐵塔是同一歷史年代的遺物。梅州千佛塔按每一面計算,第二層有77尊佛、第三層67尊佛、第四層57尊佛、第五層37尊佛、第六層12尊佛,合為250尊佛,四面共計滿千佛。第四層的佛像中,四面各有一尊大佛坐在蓮花池座上,它們是東方善德佛、南方施壇德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相德佛。第七層是合尖頂,塔旁建有黃遵憲的《南漢修慧寺千佛塔歌》、丘逢甲的《南漢敬州修慧寺千佛塔歌》等碑刻,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在政府支持和海內外熱心人士捐款資助下,由千佛塔寺住持釋明慧主持,耗資4000多萬元,在大東岩山頂建造九層石塔,並經上級批准,將“南漢千佛鐵塔”移置於新千佛塔底層,統稱為“千佛寶塔”,由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題署塔名,新建千佛塔九層高36米,千佛塔全用花崗岩石砌築,高9層36米,高聳雲天,氣勢宏偉。佛塔首層安放著鑄于南漢時期的千佛鐵塔。二 至八層內壁鑲嵌著千尊漢白玉佛,第九層安裝一口一噸重的大銅鐘,並在該層內墻存放千尊小金佛,塔內上下共有佛像三千尊。塔頂則為一座小巧玲瓏的石塔,形成塔下有塔、塔中有塔、鐵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特色,被譽為寶塔建築藝術一大奇觀。沿塔梯盤旋而上,石塔外圍砌築走廊、欄杆,供遊人登高憑欄眺望,秀麗的梅城風光盡收眼簾。千佛殿與九曲文化遊廊連接一體,成為梅州市和粵東地區的一大名勝。
如今,在千佛塔下,又新建了雄偉的千佛殿,殿中有各樣栩栩如生的神像,中間毗盧庶那大佛像鑲嵌著兩萬顆寶石,為中國之最。大殿兩側的二十四諸天壁畫,全國僅有兩幅,另一幅在北京。千佛殿下還有沿山而上的九曲文化遊廊,古建築與現代藝術融為一體,顯得更加燦爛輝煌。
客家公園 中國客家博物館
為挖掘、整理、開發客家文化,豐富客家文化的內涵,提升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和聲譽,推進“文化梅州”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促進梅州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梅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客家公園內建設中國客家博物館和黃遵憲紀念館,並經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立項。
客家公園位於梅州城區東山小溪唇,規劃用地面積163.2畝,總投資約1.5億元,計劃于2007年底全面建成。其中,中國客家博物館將通過收藏、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物史料,逐步發展成為客家文化研究和傳播的中心。黃遵憲紀念館主要是對黃遵憲的書齋“人境廬”、故居“榮祿第”和古民居建築“恩元第”進行整合,展示其生平事跡和當年的生活風貌。
客家公園建成,將成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集中展示客家文化之大成之地。公園設計濃縮客家文化精髓,其整體構思以客家文化為體系,以中國客家博物館為核心,通過遷徙、教育、倫理、民俗、農耕等多個不同內涵的主題景區,集中展現客家文化之大成。規劃建設項目主要包括客都文化廣場、中國客家博物館、黃遵憲紀念館、客家風情遊覽活動場、客家民俗文化展覽等30多個景點。
客家公園從2010年3月20日全面對外遊客免費開放。
梅州人境廬(黃遵憲故居)
人境廬取意于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黃遵憲的故居,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市區東山大橋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座故居佔地面積不大,但建築精巧,佈局合理,裏面有會客廳、書房、臥室、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息亭、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境。進入人境廬,你就會感到這是別開生面的文化景觀。 黃遵憲,字公度,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緒年間。雖然只是一位舉人,但他博學多才,又有一顆愛國憂民之心。光緒三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晉陞為駐日使館參讚,成為駐日參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與參謀。在駐日友讚四年內,著重研究日本歷史,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後寫成一部50多萬字的。這部書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日本歷史的專著,同時也成為日本的第一部“國史”,它為當時中國的政治改革運動——即戊戌變法維新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梅州陰那山
陰那山在梅縣,人稱粵東群山之祖。山高一千三百多米,山後五峰如指立,登主峰,需攀3824級石階。主峰淩雲摩日,雄奇瑰麗。山中林海蒼茫,巨石峻峭。 陰那山寺觀很多,其中以始建於唐的靈光古剎最著名,主殿的螺旋型菠蘿頂很少見,殿內燒香火時,煙霧則順殿頂盤旋而上,自然擴散,很具科學藝術性。靈光古剎右上側,有祖師別閣。山頂的玉皇大帝宮,建築雄偉,金碧輝煌,巍峨高聳,是專為遊人看日出,觀雲海而建的。
葉劍英紀念園
梅縣雁洋鎮雁上村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銅像座落在由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名的“葉劍英元帥紀念館”門前左側的平臺上。高兩米,重近一噸的葉帥銅像,身著中山裝,右手拿著大圓草帽,坐落在石頭上與群眾促膝談心的形態,栩栩如生地表現了葉帥艱苦樸素、深入基層、平易近人,始終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 銅像基座高零點九米,用優質輝綠岩砌成,正面上方鐫刻著“葉劍英元帥像”六個金色大字,下方嵌著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對葉元帥一生高度評價的銅板碑文。銅像是“緬懷元帥豐功偉績,激勵後人繼續奮進”的豐碑。在葉元帥銅像之後,還可參觀葉元帥紀念館和故居。
花萼樓
花萼樓位於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建於明萬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花萼樓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築。花萼樓共有三環,內環為一層30個房間,二環為二層60間,外環為三層120間,共有210個房間。樓高11.9米,樓的墻體用生土夯築而成,底層寬2米。頂層寬1.3米,樓頂為木梁灰瓦。花萼樓的第一層不設窗,第二、三層墻上設有內小外大呈三角的槍眼,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大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岩石板組成,大門板釘上堅厚的鐵皮,這些門窗設施是為抵禦外人侵擾而特意設計的。花萼樓內有面積為283.4平方米的圓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成,中心裝飾著一個直徑3米的古錢幣圖案,寓意著人們祈求豐衣足食的心願。天井一側有口古井,用於防火和生活之用。花萼樓內還有礱、碓等常用生活設施。整個花萼土樓佈局合理、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現樓內還住著十多戶林姓人家。
花萼樓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廣東土圍樓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築,是世界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1992年12月,中央電視臺在該樓拍制了《神州百姓鬧元宵》文藝節目;1993年4月廣州電視臺在該樓拍制了《客家人》專題片;1999年1月中央電視臺、中國影視總公司又在該樓拍制了八集電視連續劇《嫂娘》;2000年10月,客家土樓千人茶會又在這裡成功舉行。最近,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中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秘書長郭旃前來考察後,認為花萼樓符合世界文化遺産申報條件。目前,大埔縣正積極準備相關材料,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泰安樓
泰安樓位於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歷史。呈四方形,磚石木結構,面寬52米,進深49米,佔地面積2577平方米,建築面積5136平方米。樓高三層11米,共有房間200間。因樓的外墻為石墻,故俗稱為石樓。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泰安樓的建築風格獨特,規模宏大,設計精巧,佈局合理,功能齊全,文化內涵豐富。從外表上看簡直不相信這會是住宅建築,其極其封閉的外觀簡直像一座牢不可破的城堡。高大的泰安樓給人的第一印像是磐石般的穩重、質樸、粗獷。
走進泰安樓,以祖堂為中心的“祖功宗德”橫匾,顯示了敬祖的思想和客家人對傳統的依戀,展現了客家人世代相傳和睦共居的獨特的生活方式,這種大家族聚居的建築體現了客家人的族群意識,泰安樓向心的佈局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凝聚力。
一般所見方樓的不足之處,是四個角房間光線暗、通風差、緊臨木樓梯,噪音干擾大。泰安樓在建築設計上完全彌補了這些不足,與一般方樓的不同之處,在於三層還專設有外環形防衛走廊,四角樓梯口寬敞明亮。登上三樓外環形走廊,從窗戶向外眺望,樓前景色盡收眼底。
客家先民來自華夏文明昌盛、人文傳統濃郁的中原地區,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因此,客家人把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當作整個家族的大事。從泰安樓兩側的書齋(分文、武兩科),可見當年樓主人是何等重視教育。
古樸雄奇的泰安樓,閃耀著客家人非凡的智慧與無比的創造能力,是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的“符號”,是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據查證,客家方樓比圓樓更為古老。根據國家文物局專家提議,目前已把該樓作為客家圍樓的代表作,列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項目。
■特産美食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稱,中原人“衣冠南遷”到這裡,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在梅州,可以吃到有很多客家美食,如: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客家娘酒,梅州腌面,米粄,黃粄等等。
梅州客家菜
大概十年前的一次回鄉,親戚宴請,其中有一鼎湯,至今懷念。此湯名為苦筍湯。苦筍為梅州大埔縣的特産,野生苦筍不及人的小指粗,色澤與普通竹筍無異,略光滑,竹節明顯,非常修長,味道是真苦而非苦甘之味,煲湯時要加入鹹菜和豬血骨熬幾個小時,湯味苦甘,對人的健康有多好就不在此贅述。
現在市面上也有真空包裝的苦筍賣,不過已經是人工培植的,苦味相差甚遠。
蕨菜很多地方都有,東北的比較出名,客家蕨菜除了以前提到的用客家娘酒糟炒外,還可以曬成幹,平時拿來煲豬骨湯最好;平遠一些小地方把豆角也曬成幹,吃時拿來煲湯、燉肉,也可以切碎了清炒,鹹幹鹹幹的香;現如今煲湯料中較出名的客家特産莫過於紅菇、石參和溪黃草,還有聞名于河源的五指毛桃,外間各有譜牒之著,所以此地從略。
除了以上煲湯料,客家的紅絲線也必不可少。紅絲線又叫山藍,有清熱寧咳止血之功效,特別是治療慢性咽喉炎療效非常不錯,平常也做豬肺粉腸、豬肝瘦肉湯吃的,湯水鮮紅,非常美味。
鹹菜類
用鹹菜來配菜,鹹菜雖然是配角,一樣不馬虎,客家鹹菜還真是品種豐富。石扇鹹菜是一種小棵芥菜腌制而成的,梗長葉少,切成寸段後跟野生苦筍極像,略帶甜味,因為味道特別,經常用來熬湯和燒湯,而且跟娘酒酒糟是絕配,不少客家菜式也離不開它。
第二種是叫“辣菜”的鹹菜,一般家裏都可以做,同樣是用鄉下小棵芥菜,掌握好時間直接挂在竹竿上風乾和曬乾,成品是還帶綠色的幹,卻有一股辣味,跟日本芥辣是一樣的味道,吃時一般要切得很碎,用豬油炒,只放點鹽就可以了,拿來下飯下粥甚至下饅頭味道都是一流的;
第三種有點像潮州鹹菜,用大芥菜頭做成,潮州鹹菜是只有粗梗沒有葉的,而客家鹹菜還是連葉的,在菜市場賣的時候都是整甕整甕堆在菜攤,鹹菜擱在甕口,汁水涎滴,香氣襲人,甚至有種工藝還可以敞開甕口讓鹹菜透風帶點腐化的腌製品當地叫“臭風”鹹菜,主要是用葉較多的芥菜來做,有點臭豆腐一樣的味道,可以配合某些特別菜式和專門口味,也很好吃;
第四種就是製成“梅菜”,帶葉的叫梅菜幹,不帶葉的叫梅菜心,惠州的梅菜較出名,梅菜扣肉和梅菜蒸肉餅是一定要嘗的,烹飪的訣竅在於要在梅菜里加點白糖,還要注意買回的梅菜心一般是比較鹹的,要用刀切開用水泡半個鐘頭以上去鹽後才吃,加點青紅辣椒做梅菜心炒花肉最好了。
青菜類
外地少見的有一種客家人叫“勺菜”的青菜,廣州人叫“豬乸菜”(以前本來就是給豬吃的東西),不過品種有點不同。吃的時候先把菜一梗一梗摘出,水燒開先在開水裏過一下,去去澀味,然後切一厘米左右的段,姜末、蒜末和酒糟下油鍋炒香下菜,炒到出水,因為菜本身比較綿,並且會分泌一種滑滑的汁液,所以調味後一定要用生粉或者粟粉勾芡,那樣菜才有光澤,吃起來才夠味,又軟又滑。
麻葉也是表面會分泌汁液的客家特色菜,一般拿來做上湯菜式或者直接汆湯。不能不提的還有蘿蔔青,也就是白蘿蔔的葉子,嫩的時候採下,用蒜蓉清炒,清香中帶點微辣,對腸胃不好的人有療效,甚至客家人把這種葉子和茶葉混合做成鹹蘿蔔茶,吃的時候記得一定要加1—2片生薑一起擱在大口盅裏悶泡,四季常飲,腸胃順暢。
主食類
番薯是祖國大地最普通的食物,客家吃番薯比較特別的有兩種吃法:
一是切成薄片,裹了麵粉漿炸,麵粉漿有鹹甜兩味,炸成金黃的番薯,內軟外脆,個人比較喜歡鹹味的;
二是煲番薯糖水,客家人煲番薯糖水是用瓦罐來煲,還要加入金錢草或者蛇舌草,待番薯熟透就加入紅糖調味,清香撲鼻。
客家人怎麼吃芋頭?芋頭是廣西荔浦出品的最好,去廣西芋頭扣肉也是必吃的美食,客家人的芋圓知名度絕不比其他任何做法遜色。
首先把芋頭去皮,然後用專門的工具刨成細絲,生薑切細絲,生蒜搗成蓉(這個要多),一起放在大盆里加入麵粉和水到材料稍微帶上漿,用鹽、魚露和白糖調成半鹹半甜的味道,材料和勻後用湯匙或者筷子拌成大概一個丸子形狀直接下油鍋炸,薄的脆,厚的裏軟外脆,如果混點生花生米和芝麻就更香了,幾年來,每次有老鄉往來穗梅兩地,都會讓其帶一兩袋芋圓回來,雖然不如以前家裏自己做得好,到手後全家還是吃不停手讚不絕口,這是客家人最最好的手信了。
梅州特産
梅縣釀豆腐 梅州特色美食釀豆腐,其製作方法是把豆腐當作餃皮釀進肉餡煎煮熟,發現味道特別鮮美,於是便成了客家名菜。餡料以各人口味或家庭豐儉而定。
一般以五花豬肉為好,配上少許香菇、魷魚、蝦仁等,加上味精、鹽,將餡釀進火柴盒大小的豆腐塊中,用植物油熟炸再轉煲10多分鐘即可吃。
興寧北部山區有用豬肉與蔥白釀豆腐的,別有一番風味。蕉嶺人喜用海烏鹹魚或雞蛋瘦肉作餡。南雄人有油燒豆腐的作法。福建連城有著名“四堡釀豆腐”,濃香軟嫩,清爽可口,吃後不忘。寺廟膳食中的齋釀豆腐,餡料為花生仁、韭菜、蔥白、腐竹,植物油炸、煎、煮均宜,香味四溢,吃不膩口。
釀法上,梅縣人最奇特,以三角塊造型。烹制手法上,有紅燒,有炸、煎、煮、清蒸的,有半煎半煮的,也有打火鍋的。五花八門,爭奇鬥艷。
興寧梅菜幹 梅菜幹為梅州人或是説客家人的傳統特産名菜,選取環境優雅的山村定點種植,採用鮮嫩大菜為主要原料,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梅菜幹可作梅菜扣肉、梅菜蒸排骨、梅菜煲例湯及其他肉類佐料之用。
五華大田柿花 梅州特産大田柿花産于五華縣大田鎮的果合柿(加工後稱柿餅、柿花),有300多年的歷史。大田柿花具有三大特點:一是果大、核小且少;二是肉厚質軟,色澤橙紅,味似蜂蜜,久藏不硬化;三是營養豐富,含有轉化糖及游離酸,甘露醇及維生素C等,有潤肺、健胃、降血壓等藥用功效。大田柿花的獨特,除與當地的氣候、水土及栽種技術有關外,柿花的加工也相當考究,柿果在養分充分積累後進行採摘,選擇大好晴天,將去皮後的柿果置放在竹篩上曝曬三五天,然後逐個揉搓成渾醬狀,接著日曬夜露約30天,直至水份基本蒸發,表層自然淅出白色粉狀糖分(俗稱柿霜),便成了色澤橙紅,肉厚質軟,有蜂蜜香味的柿花了。
據傳大田特産柿花明代已為貢品,1959年上送北京農業展覽館為慶祝國慶10週年的展品,深得中央領導和各界人士的讚譽。為使更多的人能領略到大田柿花的獨特風味,大田鎮成立了柿花發展公司,建成了多個柿苗、柿果生産和柿花加工基地。1999年12月,大田柿花參加了在東莞市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名優特果品展銷,以獨特、新穎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梅縣竹編 梅縣竹子資源極為豐富,梅縣特産的竹編、工藝遍及城鄉。採用材堅質優毛竹製成的工藝品,堅固美觀,上油後光彩照人。
用綠竹編織的各式吊籃、提籃、小竹籃、瓷胎籃、動物籃,款式新穎,造型別致,做工精細,經漂白後,顏色潔白如玉,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