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體育臺 > 體育新聞 >

亞運火炬傳遞第六站——汕尾市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6日 11:04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網易亞運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東臨特區汕頭,西接惠州市、深圳特區、廣州市,距香港僅81海裏,北可達海西經濟區、寶島台灣,南瀕南海。初看到“汕尾”的名字,人們往往會認為它是和汕頭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實不然。在海陸豐地區,很多地方都是以“X尾”命名的。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為商埠,曾經是“舟楫雲集”之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小東京”之稱。

汕尾市依山面海,風光旖旎。

  汕尾市依山面海,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對蝦擁有聞名全省的波羅基地、紅椎林基地、毛竹基地基地、原鹽出口基地。汕尾漁鹽業資源取之不盡,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貝雕場産地”之一。

  汕尾市山明水秀,風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創造的燦爛文明,形成了“神、海、沙、石、”多姿, “湖、島、灣、岬”獨特,“峰、泉、岩、洞”迥異,歷史古跡和革命文物輝映的旅遊資源特色。

  汕尾市依山傍海,風光旖旎,最為著名的風景區首推陸豐縣玄武山——觀音嶺海濱旅遊區,以其“神、海、沙、石”兼備的風韻,每年吸引海內外遊客50萬人次往觀光。從沿海的玄武山、觀音嶺、龜齡島、得道庵,品清湖、沙舌攤,到腹地的蓮花山、準提閣、上護溫泉,象顆明珠,串成神奇瑰麗的旅遊熱線,被譽為粵東旅遊的“黃金海岸”令人流連忘返。這裡,還有紀念抗元英雄張世傑、陸秀夫護宋少帝的待渡山,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飯亭”,紀念農民領袖彭湃進行革命活動的紅宮、紅場,以及周恩來、葉挺搶渡碣石灣遺址等,各具特色。目前,主要旅遊景點已建起了一批賓館、商店,配套設施初具規模,為遊客吃住玩樂、避暑度假,提供周致的服務。

  ■民間文化

  汕尾有5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戲劇: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

  民間文化: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

  歌舞:汕尾漁歌、海豐麒麟舞、錢鼓舞、陸豐皮影戲、河田高景、陸豐甲子英歌舞。

  ■名勝景點 

  汕尾山海風光兼備,歷史文物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既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又有風光旖旎的自然旅遊資源,地上地下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産。人文景觀方面,有革命遺址44處,歷史文物多彩感人,革命史詩波瀾壯闊;自然景觀方面,海灣沙灘風光如畫,岬角島嶼天涯獨秀,奇峰峻嶺氣象萬千,溫泉攬勝奇妙多彩,被專家學者譽為“粵東旅遊黃金海岸”。

  汕尾八景

蓮峰疊翠。

  紅海灣遮浪島

  遮浪島又稱南澳半島,位於汕尾市區以東18公里處,是紅海灣與碣石灣交接處突入海的一個半島,素有“粵東麒麟角”之稱。自然景觀十分迷人,山、海、湖、角風光滿旎,有唐公墓、鄭祖嬉紀念廟等古跡。

  遮浪半島突入海面,有如屏障似地擋住了東西兩面風浪,在半島兩側不管風向何方,總有風平浪靜之處,遮浪因而得名。半島兩側,東西海面,景象迥然不同,東海面波濤滾滾,巨浪排空,如萬馬奔騰,西海面風平浪靜,一碧萬頃,波光粼粼。

  半島南面有燈塔島,建有國際航標燈塔;半島兩側海灘各連綿約2公里,沙白水清,是海水浴理想去處。遮浪島海域礁岩多姿多彩,《岸邊激浪》、《南海潮》、《天涯並不遙遠》、《快樂島奇遇》、《蜘蛛夢》、《馬戲情未了》等20多部電影、電視劇的海島外景在此拍攝。這裡的海域、波浪動靜適合帆船、帆板運動,故為國家和省體育水上訓練基地。1996年亞太地區帆板錦標賽暨奧運精英賽、1998年省八運會帆板賽以及2001年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帆板、帆船比賽在這裡舉行。

  目前,除建有度假別墅區、度假酒店、遮浪碼頭、天后宮外,還將興建天然泳場、觀濤閣、海鮮食街、娛樂城等服務設施,旨在建成泰國巴堤雅式的濱海風光水上運動特色的旅遊區。

  海豐紅宮紅場

  紅宮紅場位於海豐縣城人民南路中段,是中國大革命時期,以彭湃為首的共産黨人領導海陸豐人民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活動場所。1961年“紅宮紅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宮原為明代學宮。于明洪武十二年(1329年)海豐知縣鄭源所建,其面積為1850m2.現存建築有靈星門、拱橋泮池、前殿大成殿(又稱“文廟”)和兩廂配殿。兩廂配殿現保存許多革命文物。大成殿是紅宮主體結構。

  1927年在中共東江特委和彭湃的領導下,在“八。一”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的幫助下,海陸豐人民繼4月和9月兩次武裝暴動之後,10月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奪取政權。11月18日至21日在這裡召開海豐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海豐蘇維埃政府,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八項政治綱領。大會會場四週和街道都粉刷成紅色,會場用紅布覆蓋墻壁,代表紅色政權。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紅場原為明代“社倉”,清代時稱“東倉”,清末倒塌成為草埔。因此當時稱該地為“東倉埔”,佔地2.2萬m2.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前,彭湃指示在該地興建“紅場”,作為慶祝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會場。故興建了大會主席臺和紅場大門。整個大門上裝演浮凸線花條圖案,門額上浮塑“紅場”兩個大字。1927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彭湃和紅二師等領導在這裡召開5萬多人參加的“海豐人民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次年元月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與徐向前率領的廣州起義部隊紅四師在這裡勝利會師。紅場中央彭湃的那座銅像于1986年塑建,同年10月28日彭湃烈士誕辰90週年時揭幕。銅像坐北向南,墊底由花崗岩石製成,高2.3m、寬2m、厚1.7m.下面中間碑板鑄塑徐向前的題字。墊座上面的銅像高3.2m,重2t,由廣東美術學院雕塑家雕塑、佛山市球墨鑄造廠鑄造。

  福石玄武山

  玄武山位於陸豐市碣石鎮,元山寺在玄武山南麓,佔地15公頃,是佛道兩教合一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粵東地區一處歷史悠久、馳名海內外尤其是東南亞的名勝古跡,並且是閩南語系百姓的信仰中心。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山寺原為玄武廟,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距今已有870年曆史,該廟供奉“北極真武玄天上帝”,與湖北武當山祖廟、佛山祖廟一脈相承。又加供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彌勒大佛、達摩祖師等佛象。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碣石設衛,後建城。因玄武山有7顆巨大奇形怪石,排列尤似北極小熊座。玄武乃北極之神,始名為玄武廟。至明萬曆年間該廟大規模擴建(如今之規模),改稱玄山寺。寺佈局合理、結構嚴謹、建有山門、前殿、中殿、正殿和配殿以及廳堂和僧房共99間。同時在寺前建有戲臺,寺後建福星亭(今之福星塔)、並於“起龍岩”上置一鑒亭(今之四美亭)。整個建築群體按四合院式,規模宏大,結構嚴謹,裝飾絢麗多彩,既有高脊飛檐、垂頭疊拱的北方恢宏風格,又有雕梁畫棟、潮汕傳統瓷貼等南方細膩特點。清康熙時,為避玄燁名諱,改“玄”為“元”,才稱元山寺。

  元山寺從第一代靜明和尚計起,至今相傳27代(世),歷代均為佛教正宗。元山寺鼎盛時期(清乾隆、嘉慶年代)寺僧人數百。位於元山寺北面約2 km處尚存的“祥師”、“羯摩”以及圓寂比丘、沙彌等和尚塔(墓)計70多處。

  元山寺廟門有副對聯:“全闋化身功成九九,玉虛祝嘏壽介三三”。表示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是“元天上帝”兩次壽誕。

  玄武山下還有不少古跡,如古衛城遺址、淺澳古炮臺、廣德祥院等。這是由於碣石位於閩粵沿海之間、又是惠州和潮州兩郡門口,成了廣東東路海防樞紐,故明代置衛城於此,與天津衛、瀋陽衛齊名。所以,玄武山不僅是閩粵的宗教聖地,也是粵東海防軍事指揮中樞。

  目前,玄武山旅遊區建有玄武山賓館、龍泉賓館、碣石灣大酒店和玄武山齋菜館、餐廳等服務設施。近期建設的有歷史文物館、文化工藝美術館;在後山園林小區建設的有“南倡遺趣”、“太虛幻境”。“元山幽篁”等景點。

  金廂觀音嶺

  觀音嶺位於碣石鎮北與金廂交界之處,因嶺上有觀音禪淙堂(水月宮)而得名。嶺下海灘長達8 km,海中距岸100m處水深才1.5 m,距岸200m處水深2m.沙白、水清、浪小,是一個理想的天然游泳海灘。嶺前奇石眾多,有周恩來、葉挺同志當年搶渡香港下海處的龍石,汕尾市境內最大的摩嶺刻“鎮海石”。明欽差大臣成大、鄭岳山刻“鎮海石”、“楊威止水”于鎮海石上。該處以“神、海、沙、石”兼備而聞名,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題“粵東旅遊黃金海岸”于石上。

  蓮花山旅遊風景區

  蓮花山旅遊風景區位於海豐縣西北部的蓮花山脈間,處於海豐八景的“蓮峰疊翠”和“銀瓶飛瀑”之間,距縣城14公里。

  海拔1336米的蓮花山脈主峰,是登高賞景之佳處。蓮花山旅遊風景區以雞鳴寺為主體建築。雞鳴寺歷史久遠,明代崇幀元年(1633年),印真和尚到海豐化緣,適海豐連續發生5次地震,印真和尚意欲為海豐辟邪聚福,始在蓮花山建造庵寺。相傳當時半夜可聞山中雞鳴,故名“雞鳴寺”,又因庵廟建於半嶺之上,俗稱“半嶺庵”。

  蓮花山茶以蓮花山出産的最為有名,再泡蓮花山的泉水,馨甘久存,沁人心脾。

  鳳山祖廟旅遊區

  鳳山祖廟旅遊區位於汕尾市區東面的品清湖畔。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該景區主建築由鳳山公園、鳳山祖廟、鳳儀臺媽祖(天后聖母)石像三大部分組成。這個景區既是汕尾市著名的風景區,也是粵東地區百姓尤其是沿海漁民朝拜媽祖的地方。

  祖廟始建於明崇禎九年(1636年),清乾隆六年(1742年)擴建,向來香火不斷。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社會及海外僑胞捐資進行大規模擴建、新建成天后閣、鐘鼓樓和媽祖石像、以及鳳山公園內的媽祖聖跡館、海陸豐戲劇臉譜園和漁家風情館和媽祖文化廣場。

  媽祖聖跡館是我國第一個介紹媽祖生平、傳説、聖跡的藝術館;漁家風情館的圖文介紹、實物模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展示沿海漁家生産生活,以及美麗傳説的漁家世界。海陸豐臉譜園展示了 “中國戲曲之鄉”的汕尾市稀有劇種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戲曲各類人物的臉譜。位於鳳山頂上鳳儀臺的媽祖石像,高16.83米,重1000噸,由468塊來自媽祖故鄉福建莆田的花崗岩石雕成。旁有石刻“天后聖母”,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冰心女士所題。該石像目前是大陸最大的媽祖石雕像。

  每年元宵節和農曆3月23日媽祖出生日,這裡都會舉行盛大的媽祖祭祀活動,熱鬧的廟會中除了媽祖巡遊等傳統儀式,還有各種民間曲藝表演和琳瑯滿目的手工藝産品出售,隆重熱鬧得廟會盛名遠揚,深受各地人們喜愛。

  鳳山周圍有八景:“鳳崗向鬥”、“紅娘穿線”、“民船舞劍”、“鷺鶿疊翠”、“鯉魚瀑布”、“銀湖夜遊”、“鳳山聖母”、“古廟新姿”,整個旅遊區構成一幅多姿多彩畫屏。

  鳳山有“金鳳展翅”之稱,東面有小山似鐵鍋倒蓋稱鼎蓋山,東南面有小山崗稱嶼仔山。旅遊區前面有面積22平方公里的品清湖,稱“三山一湖”。站在鳳山頂上既能腑瞰汕尾市區的全貌,更能環視整個旅遊區周圍山水景色。在霞光映照下,它宛如一面圓鏡,山色倒影,蔚為壯觀。

  從深汕高速公路埔邊站下,往右拐沿廣汕公路進入汕尾市區,沿著汕尾大道行駛至中段,再向左拐直走,到湖濱大道向右拐再行駛一段路就到了鳳山腳下。

  汕尾港

  汕尾港位於粵東紅海灣,汕尾城區西南邊。汕尾港面面積達2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6公里,主航道水深近十米,載重千噸的輪船可在該港自由進出。

  汕尾港是對外開放口岸,是紅海灣之濱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它距香港81海裏,得天獨厚,漁場遼闊,海産資源豐富;海運業蓬勃發展,海濱景色優美,有適易游泳的淺水海灘;它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避風港,颱風來臨時,眾多船隻雲集在此避風,形成“千帆待發”之勢,好不壯觀!汕尾港是全國六大特等漁港之一,是70年前本世紀二十年代孫中山先生擇建南方大港的基地。遊覽汕尾海濱風光,食海鮮海味,一覽生産過程,頗有情趣。

  汕尾港東南面是與汕尾港隔海相望的連綿起伏的山巒,北面是一條長1850米、寬85米、高4.11米的“沙舌”,就象一座“海上長城”。

  創匯漁業和出口原鹽,是汕尾兩大重要資源,歷來在省內佔有重要性位置。它是廣東省最大鹽場生産和原鹽出口基地。汕尾港海産品種繁多,其中有馬鮫、鯧魚、石斑、魷魚、鮑魚、龍蝦、對蝦、牡蠣、膏蟹等多種優質、高值海鮮以及紅蘺、麒麟菜、石花菜、紫菜等多種優質藻類 。汕尾港還是一個重要海運口岸。

  飲食習俗

  海陸豐地區的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同時又受廣州地區的影響,漸漸地匯兩家之所長,風味自成一格。近年來新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華,聲名大振,成為聞名中外的菜係。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調技藝以燜、燉、燒、炸、蒸、炒、泡等法擅長。以烹制海鮮、湯類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鮮,鬱而不膩。愛用魚露、沙茶醬、梅糕醬、紅醋等調味品。風味名菜有燒雁鵝、護國萊、清湯蟹丸、油泡螺球、縐紗甜肉、太極芋泥等。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