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量的環境災難容易催生對抗型的社會問題。
但真正解決環境保護的關鍵不是對抗,而是“替換”。中國其實每個人都願望參與環境保護,只是苦於缺乏著力點。“替換”需要滿足兩個前提,一是所有人都很便利地參與環境保護;二是參與的過程要和諧美好有趣,讓參與者有多重收穫。
因此,不管是城市樂水行還是自然大學,目標都是推進“非對抗型的環境保護”,激發公眾力量,保護本地環境,這個公眾包括政府官員,也包括專家學者和企業主等。當官員、學者、企業主們以“普通公眾”的面目出現的時候,他們還是很容易接觸和改良的。
與社會資源全方位合作
環保需要獨立的精神,但更需要合作的態度。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網絡這樣的新媒體。參與環境保護的過程本身就是與社會資源打破障礙進行無縫合作的過程。
中國本質上沒有壞人,因此,“壞人”變通為好人的可能性很大,而環保是激發其變化的最好元素。因為無我,所有所有的資源都是可以合作的對象,只要不觸犯底線。
環境保護有全新的知識和全新的工作方式,本身就很容易誘發“羨慕”,因此,這底線是談判的資本和合作的前提。
增強公眾對話能力就增加自然界的談判能力,必須有足夠多的人理解自然;必須有足夠多的人在“盯梢”自然的變化,必須有足夠多的人能夠替自然界代言,公眾不受騙,自然界就不上當,環境信息完全可以由公眾主動去獲取,沒必要等待他人的恩賜。
因此,公眾與自然界其實是一體的,因為公眾的利益就是自然的利益。
責編:張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