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趟過憂傷 走向美好——德陽東汽中學災後重建第一年

CCTV.com  2009年01月13日 16:38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  

  2008年12月17日,德陽的上空挂著一個溫柔的太陽。跟往年相比,地震後的這個冬天似乎更冷了,霧濛濛的天氣更少了,天更藍了。

  德陽東汽中學校門兩旁的圍墻上,張貼著一幅分外醒目的標語:弘揚我校英雄集體精神,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校長辦公室內,桌子上擺著一台嶄新的筆記本電腦。副校長周德祥正在上網。他微笑著站起來同記者打招呼,看起來精神好多了。只是頭髮根兒白了很多。半年前,他常穿一件暗淡的白汗衫,顯得神情疲憊。

  “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已經進入正常化軌道,各方面的工作都進展順利。”周德祥説。

  期盼“八一”

  2008年12月17日下午,50多畝寬敞的板房校園內,學生嘰嘰喳喳地鬧著。課間,有的跳繩,有的打羽毛球,女生踢毽子,男生踢足球。老師手裏夾著書,從三五成群的學生身邊匆匆地穿梭。

  整齊的板房之間,挂滿了紅色的橫幅,有的嶄新,有的舊得都破掉了。盆栽的綠色植物擺成一條直線,厚實的葉片上堆滿灰塵,幾乎看不到它的真實面目。

  大地震的痕跡,不經意地留在了跟隨學校遷移的橫幅和展板上。“地聲轟隆,山崩地裂,轉眼間教學樓兩端的幾個教室就坍塌下去,只見一股塵煙直衝雲天,頓時天昏地暗。”地震後,政治教師李開勝回憶説。

  最初,東汽中學的板房學校建在德陽市旌陽區天元鎮的長白山南路。當時,場地很小,校園面積僅有10畝,學生沒法開展活動;板房數量也不夠,教師辦公場地緊張;位置偏遠,教師生活不方便;旁邊有企業在搞基建,灰塵大,噪音大。

  2008年10月2日,東汽中學板房學校搬遷。目前的校址在旌陽區城北街道辦事處下轄的青衣江西路,大約有50畝。17個教學班,752名學生,85名教職工,10名支教教師,教學、生活、活動都綽綽有餘了。“這邊安靜些,生活也方便多了。”老師們都感到很滿意。

  東汽中學的永久性校園位於德陽市城南,大約100畝。新學校的一期工程包括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食堂等等,已經澆注到第三層。預計春節前,主體工程將全部封頂。“2009年8月1日,要舉行盛大的竣工儀式。剛好在‘八一建軍節’,有一個紀念意義。”周德祥説。

  新學校按照3000名學生、60個班的規模修建。當地政府打算把這所學校做大,打造成一流學校。新學校的建設全部由海軍承擔,資金、管理、設計、監理、協調,全都不需要學校方面操心。“説一句玩笑話,我們想操心都操不上了。”東汽中學對外交流合作處、招辦主任陳泳虹説。

  抓好質量

  2008年7月7日,延考區學生參加高考。7月底,成績就出來了。

  “可惜了。”“有一種功虧一簣的感覺。”“本來是要打一個翻身仗、漂亮仗的,沒想到地震……”東汽中學的老師們議論紛紛。

  “一診和二診,我們有超過40名學生過本科線。高考時,我們只有23名學生上了本科線。”周德祥的臉上寫滿遺憾,似乎有點不服輸。

  “地震中,十多位成績優秀的學生走了,包括我的姑娘。”説到這裡,周德祥的聲音突然低沉下去。“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也受了影響,沒有發揮出正常水平。”

  一切都被地震打亂了。“儘管東汽中學的高考成績基本上還是在正常水平範圍內。”但對於這樣的成績,老師們都感到很遺憾。

  “地震後,高三教師非常努力,非常認真。學校正在考慮給高三教師一些鼓勵,也算是一種慰問。教畢業班,確實很辛苦。”周德祥説。

  李開勝是政治教師,也是高三(2)班的班主任,他的兒子在地震中遇難。地震後,他繼續擔任高三教學的重任,日夜守護著劫後余生的孩子們。他的堅韌曾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如今,李開勝擔任東汽中學政教處主任,他説:“儘管學生很調皮,工作任務重,但是我們會慢慢好起來的。”

  “要讓學校重新站起來,必須加強管理。”周德祥説。複學復課後,東汽中學加強了內部管理,出臺了《關於教學事故的處理辦法》,嚴格教學管理,嚴禁遲到早退。儘管上班路途較遠,家庭重建任務很重,在教學上老師們都很自覺。

  學校也在設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新學期,東汽中學對課時津貼作了調整。原來,平均一節課4.5元;現在,提高到了6元,提高了30%。班主任津貼也提高了,從以前的240元每個月提高到現在的320元至340元左右。

  2008年11月21日,東汽中學的8位教師到上海、南京學習。“這是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老師們不是去聽講座、聽報告,而是到上海格致中學和南京雨花台中學跟班聽課,參與教研活動,參與教工大會。我們要求每天至少聽2節課。後期還必須上課。”周德祥説,現在,沿海地區的學校都很願意幫助災區學校。

  東汽中學計劃用一年時間,把所有教師都派出去學習一遍,包括行政管理人員。他們期望著這樣一種雙贏效果:為沿海地區教師傳播“抗震救災精神”,向沿海地區教師學習“精進高效”的工作狀態。

  擠走憂傷

  周德祥的辦公桌上堆著很多書籍,顯得有點淩亂。他坐在一個普通的黑色木漆椅子上,椅子後背上挂著一個綠色的環保購物袋。去年9月以後,周德祥的情緒有了比較大的轉變。“黨、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和關愛,給予我們極大的鼓勵和榮譽。無論是對我個人,還是對全體教師,都是一種鼓勵、一種振奮。”他説。

  地震時,東汽中學英雄教師群體用血肉之軀保護學生。這種對學生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展現了當代教師崇高的師德風範和職業本色!

  2008年6月23日,東汽中學教師群體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表彰為“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得到國家級的表彰,在東汽中學40年的辦學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

  地震後,東汽中學的整體形象得到提高,全校教師都感到很欣慰。周德祥説:“受到了肯定,接下來必須做得更好。只有把學校辦好,才對得起給予我們關愛的好心人,對得起離我們而去的老師和學生。”

  現在,周德祥的生活和工作要有節奏一些了。此前,長期處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之下,腦海裏幾乎沒有時間概念,晚上也在上班,週末也在上班。現在,電話少了,來訪少了,週末也可以休息了。

  周德祥依然是主持工作的副校長,不過,最近多了兩位副手:工會主席唐祖貴,現在是校長助理;教育局又為學校新調來一位校長助理,負責新建學校的協調工作。“領導班子運轉還不錯,大家積極性都很高。”周德祥説。

  熟悉東汽中學的人都知道,周德祥是一個內心很堅強的人。

  地震後,剛剛失去兩位摯愛的親人,學校的事情又雜亂,他的心裏充滿憂傷和煩躁。這樣的心情持續了三四個月。複學後,就好一些了。

  一段時間沒有見過周德祥的人,見了面之後,都會跟他説:“你的心理狀態好多了,情緒好多了。”周德祥説:“畢竟,時間過去這麼久了;遇難親人的事情,也基本處理完了。雖然心裏還是懷念他們,但是生活還是必須繼續下去,好好地活下去;還是要把自己的事、學校的事情做好。”

  “工作多,把憂傷和煩躁都擠走了。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我只能是把該做的做好,把自己的責任盡到。”周德祥説。

  很多人擔心,會有“最後一根稻草”壓垮周德祥。但是,周德祥挺過來了,從來沒有主動找過心理專家。有幾次,心理專家跟他説:“你能不能配合一下我們的工作,就心理方面的問題交流一下。”周德祥回答説:“你覺得我有心理問題嗎?”心理專家説:“沒有。”周德祥説:“那我就不做心理諮詢了。我覺得,我自己可以走出那個階段。”

  越來越好

  操場上,頭髮花白的清潔工諶阿姨帶著口罩,正在打掃衛生。她時不時地彎下腰,揀起一個又一個塑料食品袋。夏天,她一天要在板房校園內打兩次消毒液;冬季,一個星期打一次。她説:“現在,學生精神狀態很好,學習熱情也很高,常常出來運動。運動場很好,設施也很齊全,有2個籃球場,10多個乒乓球臺。板房也有很多,醫務室、實驗室、浴室、餐廳,樣樣都有,挺全面的。”

  厚實的灰色夾克顯得很乾淨,格子花紋的羊絨圍巾自然地順在胸前。從外表看起來,陳泳虹一個很講究的人。無論是頭髮,眼神,還是説話的神態,都讓這位中年男人看起來風度翩翩。陳泳虹是對外交流合作處、招生辦公室的主任,他對現狀感到很滿意。

  陳泳虹是幸運的,他的親人都安全度過了那場大地震。但是,他的幾個好朋友都遇難了。“羅曉明、王偉光、王櫻,還有李思源,我們既是同事,又是好朋友,經常相約著一起出去玩。”他説:“地震時,我親眼看到房子垮下來。這是真的嗎?我不覺得這是現實。以前,這裡也地震過很多次,沒想到整個房子會垮下來。心理上難以接受,心情難以承受。總覺得這不是真的,總覺得他們都還在,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容貌都還在。很長一段時間,心情都很難受。有時候,還會夢到他們。在夢裏,就是原來跟我們在一起聚會的場景。”陳泳虹説話的語速很快。但是,説到這裡,他突然哽咽了。

  前段時間,陳泳虹主要忙於接待國內外各界客人,現在工作重心已經轉到招生工作。2008年12月16日,陳泳虹去了一趟德陽市八角中學。17日,他又同旌陽區教科所的同志進行了交流。跟德陽的小學和初中搞好關係,目的都是為將來的招生做好鋪墊。“我們的重建,離不開他們的支持。”陳泳虹説。

  當前,東汽中學教師的精神狀態總體上説都不錯。陳泳虹説:“我的心態代表了絕大多數教師的心態。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學校面臨很好的機遇,地震後最大的苦難我們都挺過來了,現在只會越來越好。”

  很多老師都認為,地震給學校帶來了一些新的機遇。當前的任務是努力去做,把學校辦好。這才是對社會最好的回報,對遇難師生最好的回報。

  學生的學習和精神狀況也不錯。高三和初三的學生都畢業了,高一和初一的學生大多數又不是本校的,所以,直面地震噩夢的學生越來越少了。

  高一(2)班從本校初三升上來的學生不到10人,大多數學生沒有地震陰影。老師們都認為,如果學校繼續留在綿竹原地,師生總是看到當地的那些情景,心裏總會感到一種震撼,心理陰影可能難以消除。現在,政府把學校遷到了德陽市郊區,情況好多了。

  2008年12月18日上午,譚韆鞦的妻子張關蓉正在英語教研組認真備課。記者跟她打招呼,她很驚訝也很高興。地震中,東汽中學政治教師譚韆鞦面臨死神的召喚仍盡力保護學生。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他的大愛催人淚下,他的精神激勵了無數教師。

  閒談間,教研組的同事親切地稱呼張關蓉為“關子”。張關蓉説:“當時,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現在,儘量不去想那些事情。一些電視臺的記者來採訪我們,我們也儘量不去説以前的那些事情。再去説那些事情,心裏好難過哦。”

  記者感受得到,跟地震初期相比,張關蓉的言談舉止已經顯得分外的輕鬆活潑。説起他們兩歲的女兒時,更是顯得神采奕奕。

  去年6月,一位心理專家曾給張關蓉做心理輔導。“效果還可以,放鬆一下,發泄了一下。給我催眠,我也沒有睡著。”張關蓉説。説完,呵呵一笑。

  張關蓉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單程大約需要20分鐘,比乘公交車還要便利些。現在,張關蓉的心裏更多地是裝著教育教學工作。她是高一英語教師,因為以前沒有教過高一,備課量很大,所以感覺壓力比較大,工作比較忙。

  “我也寫了一份申請,希望能到上海南京去接受培訓,目前還沒有批下來。我真的很想去,很想多學一點東西。”張關蓉説。

  烏雲已經漸漸散去。前面的路,雖不清晰,但路在腳下,一步緊接著一步往前走就是了。

  教育導報 記者李益眾 2009年1月6日

責編:鄭德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