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體育頻道 > 戶外健身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濕地

CCTV.com  2009年03月17日 14:46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自然之友  
[內容速覽]  濕地是生命的搖籃。大多數學者認為,地球生命是在古代淺海地帶誕生的。這裡潮長潮落,陽光充足又富含有機物。作者:志剛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説明什麼是濕地。按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簡言之就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泥炭地和水域。包括河流、湖泊、灘塗、水庫以及漲潮時水深淺于6米的海濱。各種深水水體與乾燥陸地之間長短、大小、寬窄,存在時間不同的過渡地帶也都是濕地。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被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它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濕地是生命的搖籃。大多數學者認為,地球生命是在古代淺海地帶誕生的。這裡潮長潮落,陽光充足又富含有機物。35億年前的藍綠藻等古代原核生物在這裡大量繁殖,並從中分化出了動植物。隨後,濱海濱湖動植物又在濕地的哺育依託下走上陸地,進化為陸生動植物。動植物必須有水才能生存,而濕地正是水的家,因為水必須從濕地滲透流出才能成為江河等地表徑流,有濕地的依託才能匯聚成湖泊等水體,以養育萬物。

    濕地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翻開人類歷史你就會發現,古埃及文明源於尼羅河氾濫形成的三角洲灘塗濕地;古印度文明源於印度河流域;古華夏文明源於黃河流域;古西亞文明源於兩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海濱;古羅馬帝國源於臺伯河畔;古代俄羅斯源於第聶伯河畔的基輔……再往上溯,50萬年前的“北京人”生活于週口河畔的高地上,175萬年前的“東非人”生活于潮濕的東非大裂谷中……幾乎每個人類活動、進化地點都與濕地結下了不解之緣,至今這些濕地仍養育人類。

    濕地是天然廉價的乾濕旱澇調節器。洪水到來時,它能接納、吸收大量水分,減輕澇災;到天旱時,它又釋放出水分以緩解旱情。由濕地蒸發形成的降雨還可隨時調整所在區域內的溫度及乾濕度。這些年長江連遭大洪水,研究表明,其實水量並未超過以往,而是亂砍濫伐導致的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等人類活動縮小了太湖、洪澤湖等濕地的面積和相應的蓄洪能力。

    濕地是對抗荒漠化、沙漠化的堡壘。濕地支撐著綠洲生態系統,對抗著周邊的滾滾黃沙,捍衛著綠洲裏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一旦濕地乾涸消失,綠洲整個生態系統也隨之崩潰,不復存在,如羅布泊濕地。在乾旱的西北、華北,濕地抵抗著沙漠、荒漠的侵襲,保護著它們周邊的生態。可有些人為了快速發財還要打它們的主意,如北京順義漢石橋濕地,有人先是要在此建高爾夫球場和娛樂城,被抵制後又要修穿過它與工業區相聯的公路,極為愚蠢短視。

    由紅樹林、珊瑚、淺灘、其他海濱植物等共同組成的濱海濕地抵抗著海水侵襲和倒灌,保護著人畜用水和植物生長,控制鹽鹼化範圍。一旦濕地被破壞,海水倒灌進來,不但人畜用水成大問題,而且由於土地鹽鹼板結將顆粒無收。我國南方某濱海鄉大砍灘塗紅樹林燒碳賣錢,結果颱風一來失去紅樹林保護的海岸大面積崩塌,眼下賺了小錢吃了大虧的當地人正緊著大規模補種恢復紅樹林。

    濕地是地球上生産力最高的系統之一,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濕地每年提供的蛋白質是旱地的3.5倍,有些濕地植物的産量比旱地小麥高8倍。我國長江流域及南亞東南亞均屬稻米文明地域,水稻田是典型的人工濕地。若無濕地上生長的稻米支撐,這一文明及賴此為生的十幾億人類將不復存在。

    濕地是保持生物多樣性的根據地。這兒的生物種類繁多,生物鏈長,保有極為豐富的物種基因,因而也是最好的科研場所,更多的有用物種可以從這兒被研究出來加以推廣。目前地球物種在人類幹予下正發生著自6500萬年前恐龍絕滅以來的第6次大絕滅,地球物種消亡的速度比正常情況快一千倍,濕地對物種的保護作用及意義就更重大。

    由於江河湖泊沼澤海濱植被繁茂,鳥類等動物眾多,景色宜人,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因此濕地大多為良好的旅遊觀光處。比如黑龍江扎龍濕地,當地管理部門劃撥出其中邊沿地帶的一小塊來開展旅遊觀光和科普教育,很受歡迎。管理部門又將收入重新投入濕地保護,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生態效益。

    濕地是地球之腎。隨著人類製造的污染物對生態危害日益嚴重,濕地的凈化作用也日益受到關注。人們發現,人類排放的污水、廢水、有毒物質、有機物及各種過剩營養元素進入濕地後,經濕地這一複雜系統的動植物、微生物、泥沙等等的沉澱、過濾、離子交換、絡合反應、分解、吸收、轉化、聚集等一系列過程後,污染程度大大降低,相當於一二級污水處理廠處理的結果,而且物美價廉,省錢省事,幾乎不用投資,只要把濕地保留下來不要去干擾破壞它就行了。反面的例子如秦淮河和滇池。過去秦淮河兩岸和滇池周邊的濕地面積都較大,雖不斷有人類工業、生活污水排入,水質並未太大惡化。後來秦淮河沿岸大量以水泥硬化,滇池則大面積圍湖造田,導致原濕地消失,結果水質急劇惡化,降到四級以下。現在這兩地已投放了幾十個億勞民傷財地治理,污染嚴重的狀況卻未能緩解,這就是破壞濕地受到的懲罰。

    保護濕地的關鍵是各級政府的重視及媒體的宣傳,還應儘早出臺《濕地保護法》。但目前仍有許多地方政府官員認識上不去,不重視濕地的保護。例如我在山西運城市近郊看到一片既是文物又是沼澤的韓信溝濕地,靠近農村一邊被開出許多農田,靠近城鎮一邊被推土機推土填埋墊為基地建房,還堆起了垃圾場,完全處於無人過問,任其自生自滅的狀態,非常可惜。濕地對地球生態如此之重要,我們能不保護它嗎?

責編:白霞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