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首頁 > 復興論壇 > 風度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洪巧俊:抵禦歷史罕見乾旱不能水利“啃老”

 

CCTV.com  2009年02月10日 15:1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專題:風度評論

    “俗話説牛馬年好種田,這個牛年卻真讓人發愁。”這是一位老農的感嘆。在這個“不好種田”的牛年,不爭氣的水利設施更讓農民焦慮。 “不好種田”,當然是因為歷史罕見的乾旱襲擊著中國。資料表明,截至2月7日統計,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99億畝,比常年同期多1.10億畝,其中作物受旱面積1.53億畝,重旱4996萬畝,乾枯394萬畝,有442萬人、222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2月9日《北京晨報》)

    這幾天下了點雨雪,旱情有所緩解,但大面積農田還在受旱中。對於旱情還將持續多久,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培群表示,由於氣象乾旱的大氣環流條件短期內不會有根本改變,旱情將一直持續至3月份。而3月正是春耕大忙季節,如果繼續乾旱,農民將如何春耕?

    對於這場旱災,央視有一段高屋建瓴的話,點出了目前旱災的深遠影響:“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場旱災沒有像地震那樣的山崩地裂,沒有像洪災那樣的驚濤駭浪,但它卻直接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群眾生活。”的確,如果不是這場正在蔓延的乾旱災害,農民面臨的難題不會如此急迫地擺到我們面前。

    有專家説,這次旱情肯定與全球變暖有關。不能説與全球變暖沒有關係,但我們更應該從農業基礎設施中找原因。其實不爭氣的水利設施,不説是旱災的“罪魁禍首”,至少也是“幫兇”。

    2年前,我在《劉老漢賬本折射出農業困境》一文中就指出:中國的農業至今還是靠天吃飯,歷來是脆弱的,農業基礎設施差,可至今還是在“啃老”。文中的劉世用老漢是一個被農業部授予的“全國種糧大戶”,就是這樣的種糧大戶卻對種糧失去了興趣。原因是種糧成本增加,這個成本當然包括農田灌溉的成本。曾去農村調研,老農對我説,農村水利設施幾乎都是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前興修的,由於投資不到位,有的年久失修,農業水利設施的後勁不足,加上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水資源愈來愈短缺,過去鋤頭一鉤,水就能流進稻田,如今卻要用水泵抽水,顯然就增加了成本。

    種過田的人都知道,農田放不到水,猶如“巧婦無米之飲”,再使力氣花功夫也是白搭。“不好種田”,當然是農田灌溉越來越難。去年清明節,我回到了家鄉,鄰居大叔對我説,現在種田按理要比以前好,不用交農業稅,還有補貼,但難就難在有的稻田放不到水。大叔感嘆地説:“水利設施是一年不如一年,這些溝溝渠渠都是六七十年代修的,分田到戶後,沒修過一條溝,沒挖過一口塘。”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水庫蓄水量減少,抗旱功能衰退,災情能不加重嗎?

    説中國農村水利“啃老”30年,並不是我胡言亂語,要用事實來説話,2月9日《新京報》一文提供了這樣的數據:“30年來,我國相繼建設各類水庫827座”,“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7085座”。對照一下,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水庫是在1949-1978年建立起來的,而水利部的資料也證明了這點。只要去鄉村調查,就會發現土地減少了,灌溉面積也減少了,有的地方由於水利設施老化,過去可灌溉的糧田,如今卻變成了“望天丘”。水利老化當然是投資不夠,欠帳很多。

    對於農村水利“啃老”的問題,並不是農民沒反映,也不是當地官員不知道,而是財政沒有預算水利設施建設的資金。GDP大量增長是官員的政績,與他們的仕途緊密相聯,而糧食再增産多少,對GDP的貢獻也不大,不要説,當地財政會拿出大量的資金來興修水利,不挪用、剋扣國家下撥的那點農業基礎設施專項資金也就很不錯了。

    評論家范大中先生説:農民工對著大山喊,4萬億啊,你在哪?其實不僅僅是農民工這樣呼喊,而是9億農民在呼喊,4萬億投資啊,農業又有多少?

 聲明:本文為央視網“風度評論”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鏈結:

責編:王華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