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遭遇歷史罕見的嚴重乾旱,截至2月4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1.46億畝,全國43%左右的冬小麥遭受旱災,旱區398萬人飲水吃緊。對此,國家領導人作出批示,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啟動Ⅱ級抗旱應急響應,財政部緊急劃撥1億元中央特大抗旱補助費,每年3億元的農業補貼今年也將提早發放,爭取夏糧有個好收成。(2月5日《新京報》)
天下糧倉,民生之本,地裂苗枯,抗旱在即。不只政府迅速行動,輿論也紛紛開方抓藥,指點江山,其中大興農村水利建設的呼聲高漲,甚至建議組織2000萬返鄉農民工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當中,以償還農村水利建設欠賬,實現雙贏——一場“全民抗旱運動”躍躍欲試。在筆者看來,抗旱保收刻不容緩,但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投入之外,還要用頭腦去抗旱。
此番嚴重乾旱,受影響最為嚴重的作物是冬小麥,抗旱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爭取夏糧有個好收成”。冬小麥之所以受影響嚴重,主要因素當然在於氣候異常,但是亦有農業生産的原因。一方面,今年北方除了短暫的幹冷之外,基本處於“暖冬”狀態,嚴重影響了冬小麥在冬季的“休養生息”,致使死亡率上升。另一方面,北方冬小麥原先多有在入冬季節灌溉“凍水”的慣例,近年來隨著糧食逐年增收,思想麻痹下這一環節漸漸被遺棄,從而在冬季之初即埋下了嚴重乾旱的隱患。
如同去年年初南方的冰凍災害,主要還是因為南方罕遇冰凍氣候缺乏抗擊冰凍的經驗,今年北方嚴重乾旱發展至此地步,大致也是如此。如果農業生産的信息監測能夠準確及時,如果關於農業生産的技術服務能夠覆蓋面寬泛,換言之,農業生産如果能夠受到更為週到的重視,在嚴重乾旱集中爆發之前的漫長冬季裏做必要的補救,目前冬小麥受旱災的程度或許能夠輕很多。
事實證明,“歷史罕見的嚴重乾旱”突如其來、集中爆發,很充分地表明了關於農業生産的信息監測尚有缺陷。嚴重乾旱是一個漸變式的形成過程,在這個時間較長的過程中農業生産的信息監測幾乎失靈了。而從一些地方冬小麥大面積枯死的情況來看,關於農業生産的技術服務也存在著滯後和真空的問題。所以,用頭腦去抗旱,就是要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之外,迅速建立起農業生産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服務網絡。
燕農
責編:張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