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9日 11:49 | 來源: 少兒臺
中國的二維動畫曾經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歐美和日本動畫大規模涌入,面向商業競爭的中國動畫節節敗退,逐漸淪落為世界動畫的廉價代加工者。
中國原創動畫品牌的全球化一直是個待解命題,即將面世的《巴菲特神秘俱樂部》有可能給出滿意的答覆。“我們擁有這個系列的獨立版權。而它的題材一開始就面向了全球市場。”幸星數字娛樂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王利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不滿足於只停留在外包服務供應商的幸星,正在為國際市場開發原創內容,以尋求突破。”11月初,《紐約時報》以“中國動畫業走向國際市場”為題報道了正在製作的《巴菲特神秘俱樂部》——從外包到國際化原創者的轉型,這折射出中國動畫業集體前行的身影。
與“巴菲特”共餐
今年5月,美國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全球股東大會上,“股神”沃倫 巴菲特特別為股東們播放了一個短片。片中,頂著一頭捲曲的灰白頭髮的“老爺爺”巴菲特以動畫形象出場,通過一個有趣的案例,為三個不同膚色、不同性格的孩子傳授基礎的金融知識。
這部短片名為《巴菲特神秘俱樂部》,是一個以金融、商業教育為主題的動畫系列。整個系列分26集,每集不過4分鐘。每一集的劇本,巴菲特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甚至還特別為自己的動畫形象擔任配音。該片的英文版已經在美國在線少兒頻道播出,反響良好。
這是巴菲特第一次將自己的形象製作成動畫。來自中國的一家動漫製作公司——幸星數字娛樂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不僅獨立製作了這部動畫系列,更獲得了巴菲特的全球獨家授權。“目前,中文版還在製作過程中,我們正在跟央視談播放合作。關於這個系列,我們打算每年做26集,大概會做到100多集。而基於這個版權的一系列衍生産品,比如在手機、互聯網上的播映權,包括網絡遊戲和同名電影的開發也正在策劃部署中。”王利鋒告訴本報。
與巴菲特合作有些偶然。“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做動畫,有一次他告訴我巴菲特想做動畫。老人家想把對錢的觀念,比如人該如何對待錢,該怎麼花錢,該怎麼用錢的觀點傳遞給青少年。”在朋友的引薦下,王利鋒與巴菲特共進了“免費”的早餐,並搶先將版權買了下來。作為回報,他將該片的海外版權賣給了朋友。
做原創動畫作品,更多是一種大勢所趨。與許多同行一樣,成立於2004年的幸星一開始也是靠著“來料加工”的生意起家,做些摳像、片頭、擦鋼絲等簡單的技術活,為西方片商廉價代工。他們的後期特效作品就包括了好萊塢電影《暮光之城》、《天使與魔鬼》、《神奇四俠》、《功夫之王》等,這也反映公司的製作技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們當然不可能達到製作《阿凡達》那樣的特效級別。但單從製作動畫電視來説,技術是沒有問題了。”王利鋒笑言。
“創業時沒錢,只能從外包做起”,這是幸星最初的狀態。但王利鋒意識到,專業外包會陷入價格戰的風險,而原創作品才是中國動畫業的生命力所在。2009年,幸星開始涉足原創業務,《巴菲特神秘俱樂部》正是公司的破冰之作。“這個題材當然是好的。一是巴菲特這個人物具有國際性。再者,我們希望做一些有教育附加值的動畫片,這是國內市場所匱乏的。”
不同於國內其他動畫製作公司的定位,幸星的原創作品一開始就面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除了《巴菲特神秘俱樂部》,公司還完成了兩部原創作品。一部是以世界超模吉賽爾 邦辰為人物形象原型的《超模特工隊》。另一部是與美國野生動物聯合會合作的自然探險題材——《野生動物寶寶》動畫系列片,適合3至7歲兒童觀看,前不久已在美國的一些公共電視臺開始播出。
從“製造者”到“創作者”
中國動畫有著非常悠久且輝煌的傳統。1926年,美國動畫片剛傳入國內,上海的萬氏兄弟便用手工製作了中國最早的動畫電影《大鬧畫室》,1941年推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及其後的《神筆馬良》等,以此確立了東西方動畫電影的明顯分野。
上世紀60年代,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二維動畫迎來了中國動畫業的巔峰。取材于傳統水墨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被視為中國動畫片的“雙璧”。當年,德國人讚嘆道:“全世界能跟迪士尼抗衡的,只有中國。”
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在歐美與日本動畫的雙重夾擊下,走向市場和商業的中國動畫業開始衰落。
“撇開人才、創意和技術等因素,中國動畫業的發展主要受困于播映渠道單一和盜版猖獗的狀況。”2007年的動畫大片《寶葫蘆的秘密》製作者嚴明(化名)如是説。動畫産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文化産業,投入大,但收回成本的週期相對較長。國內的動畫片過分依賴電視播映,而播映方往往擁有霸道的話語權。“動畫製作是個精細活。生産一分鐘的動畫片,成本在萬元以上,但是電視臺的收購價大概只有一兩千元錢。有的電視臺每分鐘只給幾百元,或者採取一次性買斷,不讓還價的。”
“如果産業鏈完善的話,還能靠後續衍生産品的開發賺回成本。”但嚴明認為,盜版的橫行卻令國內的製作商無力分享這塊蛋糕。“所以為什麼大家願意做代加工。因為收入穩定,一做就是幾十集,甚至是上百集。”
想做原創,但只能靠服務外包存活,這是中國動畫産業的無奈現狀。而嚴明也深感做外包的辛酸:“經過幾個承包商轉手才接到的活,你辛苦做完了,別人就拿回去了,也不在國內放。因為這是他們的産品,也不會署上你的名字。在一個高知識産權的産業裏,最可悲的是,我們連打上‘Made in China’的機會都沒有。”
為什麼國外能做《花木蘭》、《功夫熊貓》,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動畫素材的中國卻沒有製作出具有世界水平的動畫作品?——這是中國動畫人的心結所在;做原創,走出去——這更是中國動畫人埋藏於心中的信念。
幸運的是,這樣的信念與國家政策、態度在近年找到了交匯點。2008年,文化部將“支持動漫企業‘走出去’”寫進了文化藍皮書中,並加大了對原創動漫的扶持力度:建立動漫基地、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增設動漫頻道以及出臺境外動畫“限播令”。
中國動畫“走出去”的步子開始邁出。兩年來,《藍貓淘氣3000問》輸出到36個國家和地區;總投資3.5億元的《熊貓總動員》在尚未製作之時,版權已向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前預售;2009年戛納電視節上,動畫片《西遊記》以10萬美元一集的價格創造了國産動畫海外銷售的新紀錄;100集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羊羊快樂的一年》動畫片將通過迪士尼擁有的播放渠道,計劃于亞太區52個國家和地區播放;而杭州動畫片《夢回金沙城》剛傳回好消息,該片已入圍第8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15強大名單……這些成績,呈現的是中國動畫業從外包轉型至國際原創者的集體身影。
“魔比斯環”之戒
2010年,中國動漫市場的規模高達208億元。與此同時,動畫公司的數量在中國也在迅猛增長——僅去年統計的數據,全國動畫公司已經超過了10000家。業內人士估計,動畫産業在中國擁有千億元的市場空間。究竟是立足於國內,還是進軍國際,業界有不同的聲音。
“進軍國際市場當然沒這麼容易,”嚴明直言,“沒有合適的作品,空談走出去是一種冒進。”
引以為戒的是2006年的《魔比斯環》。這部中國首部全CG動畫大片歷時5年,耗資1.3億元。其創作班底,包括原創者、導演、技術人員等,都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動漫精英。1999年立項,投資方首先找到法國著名漫畫大師讓吉勞,完成整部片子的風格構架,隨後於2000年由好萊塢劇作家操刀編寫故事,再返回內地進行製作。最後在全國範圍招募動漫高手,並邀請國際知名3D動畫專家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在5年時間內從頭學習3D技術、3D製作流程和影片攝製規範,前後參與學習的動畫創作人才超過1000人。
在製作初期,《紐約時報》便在其電影專欄中以《中國快速進軍動畫電影産業》為題,對《魔比斯環》進行了大篇幅報道,並警告“皮克斯、迪士尼要小心了!”正當投資方滿懷信心,攜手《無極》、《功夫》等電影一起參加第58屆戛納電影節展映時,卻遭遇一盆涼水——《魔比斯環》的海外版權竟無人問津。更殘酷的現實是,該片在國內的票房不過300萬元,遭遇了國産動畫史上最大的滑鐵盧。
“《魔比斯環》在技術上的確很強,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了。但它的故事真的講得不好,沒有創意。”嚴明感嘆,《魔比斯環》的魔幻故事明顯是在討好西方觀眾,但效果並不好。中國人看不懂,而外國人又覺得太老套。“如果選中了類似《功夫熊貓》這樣的題材,我們也能做出好的作品。”
“故事比技術重要。”從《魔比斯環》的失利中,王利鋒讀出了這樣的訊息,“一部好的動畫作品,首先是故事,然後是劇本,其後是導演的鏡頭能力,最後才是靠技術支撐畫面。”一部作品要“耐看”,這才能夠成功。
進軍國際之路本來就是大浪淘沙的過程,找到合適的題材很關鍵,這樣才能優先保證市場和發行。幸星的兩部原創動畫——《巴菲特神秘俱樂部》和《超模特工隊》都有名人做背景,具有國際話題。而《野生動物寶寶》是一個關於探險的故事,並不涉及文化內涵。
“要做國際化的原創作品,一定要有國際化的題材,儘量淡化文化差異,即使是個中國故事,也要把它講得人人都能夠理解。”王利鋒總結道,這才是一部優秀的動畫片的立足之本。
責編: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