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陜西三農 >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18日 15:0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廳科教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陜農業發〔2012〕4號

陜西省農業廳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

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

  各設區市及楊淩示範區農業局(委),廳機關有關處(室、局),廳屬有關單位:

  按照農業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要求,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村環境整治,推進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現就我省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進一步明確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指導思想。“十二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在保證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同時,把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作為轉變農業生産與農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為關鍵環節,以節肥、節藥、節水、節能和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為工作重點,通過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目標任務。力爭到2015年,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比2010年降低8%,氨氮排放總量比2010年降低10%;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60%,化肥利用率提高3個百分點;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力爭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到30%;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淘汰一批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節能減排型種植制度,減少高耗能低效率的種植環節;50%以上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農村沼氣用戶達到190萬戶,年用沼氣7億立方米,形成年開發110萬噸標準煤的能力;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舊農機,農村生産用能效率得到提高。

  二、深入開展農村生産生活節能

  3、推進農業機械節能。加強節能農業機械和農産品加工設備的推廣應用,強化農業機械設備的能耗檢測,加快落後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研究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農機的經濟補償方式。推廣應用複式聯合作業農業機械,減少作業環節和次數,推進農機標準化、規模化作業,降低農業機械單位能耗,推廣節能環保和綠色能源農機新産品新設備;加強農機維修技術應用,促進高效、低耗、安全生産;推廣農機節油技術,杜絕跑、冒、滴、漏現象。

  4、推進種植制度高産節能。加強農作物高産種植措施的集成配套,減少高能耗、低效率的種植環節,建立節能型高産種植制度。加強種植模式標準化的研究,建立並推廣區域性農作物種植標準模式,促進農藝與農機的配套節能。優化農作物佈局,調整種植制度,推進農作物生産區域優勢佈局和標準化種植,促進農作的增産和節能。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提高作物生物學産量。推廣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減少土壤碳排放。

  5、推進農村生活節能。加快省柴灶、節能炕升級換代,推廣高效低排省柴節煤爐具(炕)。加強對農村節能爐灶檢測,推行民用省柴節煤爐灶、炕和生物質爐技術標準。組織標準化生産,實現省柴節能爐灶商品化生産。在農村地區推廣應用太陽能、風能、微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和産品,鼓勵農民使用太陽熱水器、太陽灶,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發電。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利用風能。在微水電資源豐富的山區,大力發展微水電。推廣應用保溫、省地、隔熱新型建築材料,引導農民建設節能型住房。

  三、積極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6、推廣節肥節藥節水技術。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精準農業,適度發展有機農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減排種植制度和節水農業技術,實施保護性耕作,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科學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建立多元化、社會化病蟲害防治專業服務組織,實行統防統治,大力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提高綜合防治水平。大力發展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

  7、推廣畜禽生態養殖技術。加快畜牧業生産方式轉變,推行農牧結合和生態養殖模式,積極實施果畜結合、糧畜結合、菜畜結合,突出奶牛、肉牛、肉羊、奶山羊、絨山羊等草食家畜發展。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畜禽養殖技術,發展草食畜牧業,大力推進秸稈養畜。加快品種改良,提高飼料和能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畜禽適度規模養殖,加強畜禽養殖排泄物治理,在糞污相對集中的規模化養殖場或養殖小區,補貼養殖企業(戶)建設糞污處理利用設施,推廣雨污分流、乾濕分離和設施化處理技術,減少化學需氧量和氮、磷排放。

  四、大力推進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8、大力開展農村沼氣建設。充分發揮農村沼氣處理利用人畜糞便、生産清潔能源和優質肥料方面的作用,轉變沼氣發展方式,在宜建地區穩步推進戶用沼氣,在集約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以及秸稈資源豐富的地區,大力發展中小型沼氣工程,積極發展大型沼氣工程,完善和推廣沼氣社會化服務“辰明模式”,強化技術培訓。推進沼氣提純罐裝、專用燃料、發電上網等技術發展,實現沼氣高值利用。使沼氣建設服務於畜牧生産方式的轉變,服務於村域經濟種養平衡的發展,服務於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改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以人畜糞便和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推進農業節能減排,促進低碳循環農業。

  9、大力開展農村清潔工程建設。針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農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造成的污染問題,擴大農村清潔工程建設規模和範圍。以村為基本單元,集成配套推廣節水、節肥、節能等實用技術,建設農田氮磷生態攔截工程,因地制宜建設秸稈、糞便、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鼓勵農民積造農家肥,建立物業化服務體系,推進人畜糞便、生活垃圾、污水的資源化利用。

  10、大力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覆蓋免耕等技術,推進秸稈肥料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秸稈固化成型和秸稈生物炭生産技術示範點,為農村居民提供生物質商品燃料,推進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發展秸稈青貯、氨化,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食用菌産業,推進秸稈基料化利用。

  11、大力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採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市場運作的方式,推廣應用厚度不低於0.008mm的地膜,嚴格限制使用超薄地膜。加快廢舊地膜撿拾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對農民回收利用廢舊地膜進行補貼,鼓勵和引導農民回收利用地膜,扶持建設一批廢舊地膜回收加工網點,建立健全廢舊地膜回收加工網絡,逐步建立地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環節相互銜接的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機制。同時,爭取財政支持,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理機制。

  五、強化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保障措施

  12、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節能減排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把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強組織領導,狠抓工作落實。要建立目標責任制,把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目標分解到各單位,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13、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快研究制定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的相關政策,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政策法規體系,修訂和完善農業各産業節能規範,制定和完善農業節能減排標準體系。研究制定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的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考核體系,建立完善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監管考核機制。

  14、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繼續安排農村沼氣、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養殖場標準化改造、保護性耕作等項目資金,不斷增加資金總量,擴大實施範圍。爭取發改、財政等部門的支持,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村生産生活節能、農村清潔工程、老舊及高耗能農機報廢更新等方面資金投入力度,把農業清潔生産列入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支持範圍,逐步形成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穩定的資金來源。

  15、強化科技支撐。整合優勢科技力量,強化農業節能減排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轉化,努力攻克節能減排的關鍵性技術,打破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的技術瓶頸。重點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清潔生産、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儘快形成一整套適合省情的發展模式和技術體系。

  16、廣泛開展宣傳培訓。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在農村大力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提高農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的目標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把節能減排技術列入“陽光工程”培訓的重要內容,加強對農民的節能減排技術培訓。

                                  二○一二年一月六日

熱詞:

  • 減排
  • 農業面源污染
  • 農業和農村
  • 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