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美國:美國農業部農産品數據統計委員會每年公佈五次,平均約2個月公佈一次蔬菜品種種植面積與産量展望報告,這份報告覆蓋約20個全美主要的蔬菜和水果品種的種植面積、單産和産量的預測數字,一些蔬菜生産量較大的州比如加利福尼亞、佛羅裏達,各種蔬菜品種的種植面積也單獨列出,任何人均可通過其官方網站免費獲得上述報告。
日本:“多種制度性的安排”穩定農産品市場。一是蔬菜價格安定基金。即農産品價格比較高時,提取一部分錢作基金。一旦價格出現下跌,立即調動基金用來補償生産者。當基金不足以補償生産者時,政府則拿錢出來用以充實基金補貼農戶。這一切都由農會負責操作。二是認定蔬菜産地制度。通過蔬菜産地制度的認定,能很有效地將蔬菜信息收集起來反饋給農産品市場,什麼樣的蔬菜在哪生産、生産了多少、賣到哪、價格多少,都有準確的記錄,生産很有計劃性。三是建立以農産品批發市場為中心的流通市場體系。農民以組織的形式與批發市場合作,將生産的農産品委託給批發市場拍賣,拍賣所得扣除交易費均歸農民組織。如果當天農産品供應不足,批發市場會向農民組織發通知增加供貨,反之則減少供貨。
我們的蔬菜統計信息基本上只看到價格,比如昨日今日蔬菜賣什麼價,但這個價格對生産基本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價格出來的時候,蔬菜早就入市了。
“專業合作社提高了農作物的單産量和品質,但現在僅停留在技術指導層面,市場化程度不高,起到了增産的作用,但在增收能力方面仍有欠缺。”
解決賣難,關鍵是要對接市場。如組建大型農業合作社,建立完善、及時的農産品種植、銷售信息平臺,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市場靈敏度,做大做深農産品産業鏈條。培育和發展訂單農業不失為一劑良方。
市場價格高於訂單價時,農民不願賣,市場價格低於訂單價時,企業不願收。一些農産品加工企業往往以資金不足為由拒絕收購。一些龍頭企業為保證自身效益,在收購時對農産品質量標準、等級方面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壓級壓價收購,有意損害農民利益。訂單農業問題同樣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