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我身邊的黨支書 >

[我身邊的黨支書系列訪談]拓荒者——支芬書記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2日 16:23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CNTV-農家樂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ad42fbbb7e814551910f9dbd238020cc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解説詞】:古典傢具産業的發展,讓村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同時也提升了村裏的土地價值,更多商戶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裡。既然這裡的土地值錢,怎樣才能利用它,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呢?支芬大膽的提出改造新民居的想法,一層做底商出租,二三層可以自己居住。

採訪村民(吳廣田):那時候也擔心過,要是招不來的話投資幾十萬,的確也是一筆,從本身腦子裏也想過這個問題。

      【解説詞】:為了進行統一改建,支芬為此專門請來了中國水電設計院的副院長王維興,挨家走訪溝通,根據每戶情況的不同,設計不同內部結構和風格的新民居房。改造後,戶平均年租金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採訪村民(吳廣田):改造完比以前是強多了,以前我這點面積一年租幾千塊錢,不到一萬塊錢,現在我們這底層一層租六萬多塊錢。

採訪村民(劉桂榮):老百姓從西區的經驗來看,老百姓也特願意這種方式,因為什麼呢,首先從居住環境改善了,收入也相應增加的……這個土地永遠是自己的,你要住那個開發商建的樓,那就幾十年以後還是國家的,所以老百姓期待著東區還是照西區似的這樣改造,政策老百姓也特別認可。
     
      【解説詞】:第一步棋下穩了,但最終的勝負要取決於全盤戰略,高碑店村産業經濟這盤棋,要把它下好還任重道遠。

      主持人現場:看我身後這條蜿蜒流淌的河渠,河岸兩側綠樹成蔭,那邊還有古香古色茶樓,您是不是覺得我身在江南水鄉了,其實這裡是高碑店村的通惠灌渠,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河道裏面和兩測佈滿垃圾和廢物,那在短短的幾年間,怎麼會實現現在這樣子呢?

      【解説詞】:通惠灌渠是京杭大運河的分支,古代的時候曾是南北漕運的重要通道。後來因為年久失修,慢慢河道被堵塞。幾年來,渠道兩邊遍佈著村民隨意搭建的廁所、狗窩、煤棚子,還有很多墳頭,垃圾也隨處堆放。

採訪村民(劉桂榮):這河道真是的,沒法説簡直的,污泥、糞便什麼都有,特別特別臟,誰都不願意過去。
採訪(劉新):我的印象當中就應該是有水,最起碼有一個河面的寬度,我也聽説有20多米寬,但我去了我看到那現狀太可怕了……你一腳踩下去能給你陷下去。

      【解説詞】:支芬看到這種景象,立即找專家勘察水渠,畫出建設藍圖,準備恢復通惠灌渠的本來面貌,以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但村民開始並不是很理解,1.5公里的垃圾帶,怎麼可能清理乾淨,恢復成以前的樣子,這根本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採訪村民(孟廣蘭):我們也願意生活在乾乾淨淨的環境裏,萬一建不起來,這怎麼辦,雞飛蛋打兩玩完。

採訪村民(劉桂榮):作為一個村子來講,書記哪有那麼大的精力呀,也沒有資源,大家都有疑問。

採訪(劉新):我第一次看到這河的時候,我就感覺到確實沒法治……我感覺支書記就沒幹那活,如果你幹了,你就會覺得很難,也許就收了。

      【解説詞】:村幹部分頭一家一家的做村民的工作,都無奈的回來了。支芬拿著通惠渠規劃圖去拜訪村民。

採訪村民(孟廣蘭):那畫的是挺好,就跟現在是一樣的,後來我們一想,也許行,但是説覺得這真是畫成這樣,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她説要建不起來,我掏錢給你們蓋上,後來我們想著人家説這話,人家也不是咱們這人。
採訪村民(劉桂榮):在治理了灌渠之前支書記沒白天黑夜自己一個人騎車去考察,後來她看了以後就組織兩委班子就一同考察,徵求大家的意見,咱們需要不需要這個,要想著往前邁進,老百姓過上好生活,必須要治理環境。

      【解説詞】:聽支書這麼一説,村民們再也沒有反對的理由。

採訪村民(孟廣蘭):她身上穿著就跟過去的工作服一樣的,粗布麻衣的,而且也在這幹,那天來了河北岸那邊,垃圾堆上都插著旗子,大喇叭響,就跟50年大躍進似的,就那個勁頭,以為這真是要幹。

採訪村民(劉桂榮):治理那天,天氣還是比較冷,因為剛開春,所以支書記帶著兩委班子敲鑼打鼓地就去了。……他親自帶領大家,風塵僕僕的,也不怕一身土、一身泥。

採訪(劉新):我們支書記就是跟我們一樣,比我們幹的還積極,這點也特別讓我感動,而且我記得很清楚。

      【解説詞】:其實,當初村民還有更深一層的擔憂,就是渠邊的自家祖墳怎麼能輕易搬遷?很多村民認這個死理,不願意配合拆遷。支芬又是怎麼説服村民進行遷墳的呢?

採訪支芬:就跟老百姓開動員會的時候,講了這麼一段故事,過去老言古語有一句話,誰誰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了,誰誰誰家的人做官了,是因為他們家墳地上長了一棵蒿子,有了那棵蒿子,説人家那墳上長了蒿子了,人家那孩子特有出息,後來作為咱高碑店來講,就是原來390多座墳,都在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灌渠邊上,就感覺著是不太好,這次在治理灌渠當中,咱們都把它遷到一個指定的位置,把墳頭都不要了,每個墳上都種上一棵長綠的蒿子,要我們説是長綠的蒿子,實際上是種一棵樹,松樹,這樣每個樹上挂一個墓誌銘,誰誰誰之墓,這樣既解決了咱們灌渠沿岸整治的問題,把墳遷走了,再一個咱高碑店這些老祖宗確實都是在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下安葬、安息,大家心情會非常愉快的。

     【解説詞】:祖墳搬遷那天,支芬帶著村幹部舉行了一個莊重的遷墳儀式,在要搬遷的祖墳前,支芬一個一個給祖墳磕頭,村民們看到這種情景,心底的某種東西似乎被觸動了。

      【解説詞】:心齊了,勁兒就使到一塊了。支芬帶領村幹部、村民一起投入,清理垃圾污水、拆除違建房屋、搬遷祖墳,經過兩個多月的千人大會戰,這條往日的“龍須溝”終於建成了一條長1.5公里的小橋流水、楊柳成蔭的休閒風景帶,它一側的“水鄉茶樓一條街”也正在建設中。


相關視頻:

【訪談第7期】遼寧篇——劉金釗:做最真實的自己
【訪談第6期】遼寧篇——“村官”劉洪秀創富現在時
【訪談第5期】北京篇——蘑菇王子王為華
【訪談第4期】北京篇——徐磊祥:沃野青春
【訪談第3期】北京篇——王鵬:將夢想照進現實
【訪談第2期】北京篇——王招凱:農村是另一家園
【訪談第1期】北京篇——付艷珠的執著村官“情結”

責任編輯:劉岩

熱詞:

  • 村支書訪談
  • 支芬
  • 新農村建設
  • 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