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又是一年春來到 2013兩會特別報道 >
今年“兩會”有很多代表都非常關注城鎮化問題,並且就相關內容準備了提案。比如: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應該走依託大城市為主導的道路,但不解決高房價,城鎮化難以實現。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説:“城鎮化健康發展需要趨利避害,防範一些地方把好事辦歪”。如何發展高質量的城鎮化,將成為本屆“兩會”的討論熱點。
城鎮化的重大意義目前已形成基本共識。在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投資與出口後勁不足等問題的背景下,如何突破投資、消費結構的“臨界點”,城鎮化因其綜合承載能力被寄于厚望。李克強總理也在在過去四、五個月六次強調城鎮化,城鎮化成為我國十八大之後最重要的發展問題之一。
發展城鎮化,一定要走新型城鎮化之路,避免過去“要地不要人”的舊城鎮化模式重演,也避免濫佔耕地建空城、大馬路大廣場式的城鎮化。如何提高城鎮化質量,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從目前“兩會”代表的提案來看,高質量的城鎮化應該具備以下特徵:
其一是新型城鎮化要破偽城鎮化,徹底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一定是人的城鎮化,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實現完全的農民工市民化。我國目前名義上的城鎮化率為51%,其實有城鎮戶籍的不足35%,也就是説有2.6億人在城鎮工作,基本上屬打工者,有房者的比例低於1%。要讓在城鎮打工者能夠買得起房子,享受同等的城鎮社保、醫療等待遇。如果不解決農民變市民問題,繼續讓三、四億甚至更多的農民工每年像候鳥一樣到處遷徙、漂流,是很危險的,是低質的城鎮化。
其二是新型城鎮化要避免形成“新圈地運動”,濫佔耕地,要集約發展。
目前大家普遍擔心的就是城鎮化被簡單的理解為房地産,濫佔耕地,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新型城鎮化應該避免犧牲農業和糧食搞起來的工業化、城鎮化。糧食安全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城鎮化必須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必須立足自己解決糧食問題,這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也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新型城鎮化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
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相比 ,我國目前城鎮化的集約程度還差得太多,所以城鎮化應該重點在集約上下功夫,不能再盲目圈地鋪攤子。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以我國目前人口密度相對比較高的上海為例,上海的人口密度也僅約為面積相同的日本相應地區人口密度的一半。我國東部一些核心發達區域佔全國國土面積2.59%,集中了全國33.64%的GDP,但只擁有全國13.32%的人口。我國城鎮及東部都市圈還有很大的接受人口的潛力與空間。我國在1965年—2001年的36年裏生産向東部沿海城市不斷集中,但由於戶籍等原因,人口卻沒有相應地向這些都市圈集中,造成我國規模經濟的形成。過低的人口極化作用也不利於我國經濟的長期成長 。 所以新型城鎮化重點要集約發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目前流動人口比較多的地區不能以承載力有限為藉口,拒絕或者拖延大量外來打工者的本地化融入及市民化問題。
其三是新型城鎮化一定要有産業支撐,可持續發展,不能人為造空城。
發展城鎮化一定要有産業支撐,這是城鎮化發展最關鍵的問題,要實現産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如果一個城鎮沒有産業支撐,沒有工作機會,大量的人集聚起來,問題會更大。長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鎮之所以繁榮起來,都是專業鎮的發展所帶動的。 美國曾經的大城市底特律,由於汽車産業的繁榮而迅速繁榮起來,曾經達到二百多萬人口。但隨著美國汽車業的衰落,底特律又迅速衰落下來,目前被美國人形容成了一坐“死城”。 我國各個地區應該根據本地的條件,發展具有本地特色而又有競爭力的産業,才能使中小城鎮有活力。目前我國“千鎮一面”、“産業高度同構同質”是中小鎮發展面臨的大問題,如何進尋找合適的産業發展模式而不是盲目地發展,是城鎮化可持續的重要問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鄭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