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戶”?什麼意思?哈哈,顧名思義,就是有兩個女兒的家庭嘛。這可是我在福建尤溪新學來的詞兒。
老話兒講,養兒防老。尤其在農村,過去人們都覺得,一個家庭,必須有兒子,那幹起農活來才是一把手,也才是家裏頂門立戶的。但現如今,人們的觀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生兒生女都一樣。於是,在農村,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二女戶”。這些“二女戶”之家,不僅農活沒輸給別人,日子還越過越紅火呢。不信,咱看看去!
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路,副鄉長老鄭帶領我們直奔山上而去。
八山一水一分田,尤溪的山多而美。雖已是十一月了,仍是滿眼的綠意。哎,不對,前面山坡上滿山遍野白晃晃的是什麼?老鄭哈哈一笑:那可是老吳掙錢的寶貝。
説話間,我們已來到了一座三層的農家別墅前。門前挂著一塊小牌匾:興農金柑專業合作社。
金柑?什麼東西?其實就是我們北方人常説的金桔。小小的、金燦燦的,像縮小版的橘子。
別墅的主人老吳,此時已迎出門外,把我們熱情地拉進屋裏。
泡上一壺當地的茶葉,老吳給我們講起了他的幸福生活。
老吳,吳紹楨,其實一點不老,才46歲,是地地道道的八字橋鄉後曲村人。最早,他也和大多數村民一樣,跑城裏打工。打工的生活,孤單而艱辛。慢慢地,娶了年輕漂亮的媳婦陳巧珍,有了兩個乖女兒的老吳,也不願意拋家舍業出外打工了。正趕上政府鼓勵大家種植金柑,於是,2002年,老吳夫妻倆便承包了80畝山地,種起了金柑。
種金柑並不容易。金柑樹苗種下去,至少三年才能見成果。而這當口,老吳兩口子可是一點兒沒閒著,紮在山裏,又是種樹又是養豬。最多的年頭,老吳家出欄了一兩百頭豬。
賣豬賺的錢,兩口子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而是都用在了果園的建設上。愛琢磨的老吳,自己設計了化糞池、沼氣池,找工人一個個都建起來了,果園初步形成了“豬、沼、果”循環運營。施了沼液等有機肥的金柑長勢良好。然而,金柑好吃,但卻很難侍候,怕風吹雨淋霜凍低溫,一般到了零下4度果實就受不了了。為避免凍壞了果子,就只能趕在天冷前摘果。但摘早了,金柑沒熟透,又會影響口感。這可難壞了老吳兩口子。
愛琢磨的老吳又琢磨開了:蔬菜可以在大棚裏種,金柑為何不能呢?於是,10年開始,他試著用竹子撐起塑料膜,為金柑遮風擋雨。嘿,你還別説,還真管用!降溫了,下霜了,老吳的金柑完好無損。
信心倍增的老吳開始琢磨為金柑設計大棚。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兩年間,老吳已為他的80畝金柑全部建好了鋼架大棚。三米多高的大棚甚是壯觀,遠遠望去,白晃晃一片。
鋼架大棚種植金柑,既避免了金柑遭雨淋霜凍,又大大延長了金柑的挂果週期(可挂果到次年4月份)。熟透了的金柑又香又甜,老吳家的金柑從此出了名。
致富靠勤奮,致富也得靠政策。對此,老吳兩口子深有感觸。作為“二女戶”家庭,兩口子早就決定響應計劃生育號召,不再追生兒子了。為此,鄉里將他們納入了“生育關懷幫扶項目”。種樹缺錢,政府給他們低息貸款;建大棚,政府給他們資金補貼;缺技術,政府派技術人員上門輔導;解難題,鄉里領導一對一服務。有了政府的支持,老吳兩口子幹勁更足了。
致富不忘鄉親。如今的老吳已不再單打獨鬥。他聯合了鄉里100多戶種植戶,成立了興農金柑專業合作社,建起了“豬-沼-果”一體化的生態科技示範園。目前,合作社金柑種植面積已超過200畝,年實現産值近100萬元。老吳興奮地對我説,他們生産的“玳瑁山”金柑還被農業部綠色食品中心授予了“綠色食品”標識。
“綠色食品”?那我可得嘗嘗。走,奔大棚去!
哇,好氣派的大棚!570立方米的蓄水池,170多個自動高低噴水頭,割草機、抽水泵、太陽能殺蟲燈,應有盡有。滿棚的金柑樹,滿樹的金燦燦的果實。雖不是果子最成熟的季節,但信手摘下一個金柑塞進嘴裏,齒頰留香,怎一個美字了得!
尤溪,金柑之鄉,名不虛傳!
《鄉村大世界》播出時間:(首播)週六18:05-19:30(重播)週日23:17-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