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科技苑 >

為什麼説雞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鳥類?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8日 10: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苑》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目前主要的幾种家養動物中,雞是禽類中馴化最早的。我國的歷代農書中,都把雞和豬並列為人們主要的肉食來源,並記載養雞的方法,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此也多有提到。比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宋?陸游《遊山西村》)等。到今天,雞已經是世界上飼養數量最大的家禽,我國則是最大的家禽生産國之一。

    為什麼雞能在那麼早的時候就被人類馴化,並且又和我們形成了如此親密的關係呢?因為雞有一些其它鳥類不具備的優點。

    咱們先來説説家雞的祖先——原雞。現在很多動物園的百鳥園裏,我們還都能看到它們。原雞是雞形目雉科原雞屬的一種,又名茶花雞。原雞現在分部在我國的雲南、海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以及印度、馬來半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

    從外形上看,原雞和普通家雞的區別並不大,雄原雞的羽色很像家養的公雞,但更為華麗。雌原雞與家養的母雞相似,體形比雄性小,尾巴也比較短。 

    專家指出,原雞在鳥類中是一種性情比較溫和的動物,早期人類為了祭祀神靈和祖先等的需要,逐漸地開始飼養它們。後來發現這種動物還可以為我們提供肉食、蛋甚至做觀賞用,於是就對它們進行有意識的培養。

    雞除了性情溫和,容易被馴化之外,還有一些特性使它們很便於人類飼養。

    一是長得快。雛雞剛出殼時的體重是35-40克,經過8周的飼養時間,專業的商品肉雞體重可以達到2公斤以上。

    二是生得多。農家的柴雞、土雞平均一年産80——120個蛋,這在家雞裏已經算少的了。1隻經過人類培養的專業蛋雞一年可以産蛋15-17公斤,也就是280—320個蛋,大約是它的體重的10倍。如果照一個成年人每天最多吃兩個雞蛋來計算,這三百來個蛋夠一個成年人吃150來天,也就是5個來月的!而其它鳥類呢,就拿目前飼養量也很大的鴿子來説,一對家鴿在散養狀態下一年大約産8—10窩蛋,每窩兩隻,一年也就是20來個蛋,在規模化飼養中,鴿子的産蛋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可以做到一年生70個蛋甚至更多,但跟雞比仍然是望塵莫及的。

    三是繁殖能力強,雞雛比較容易帶,成活率也高。很多鳥類的雛鳥都是晚成鳥。什麼是晚成鳥呢,就是小鳥從蛋殼裏孵出來的時候,毛還沒不全,整個身體也沒有發育好,站都站不起來,一天到晚只知道張著嘴要吃的。為了養活它們,雌鳥雄鳥必須輪流出去找吃的,找回來了,有的要把食物撕碎了,一口一口地喂給雛鳥吃,比如麻雀、鸛鳥、老鷹等等;有的還要把食物先吞到自己的嗉囊裏,讓食物發酵變軟,再嘴對嘴地喂給雛鳥,比如鴿子。帶這樣的晚成鳥是非常辛苦的,而且成活率還低。雞就不一樣了,小雞是“早成鳥”,出殼的時候基本上已經發育成熟了,出殼後不久就能搖搖擺擺地走路,然後就自己找食吃。有人在出殼不久的小雞面前放了一些蚯蚓,它們居然能夠有滋有味地吃下去!比起很多鳥類的雛鳥來説,帶小雞真是簡單多了,再加上現代化養雞場先進的孵化設備和細緻完備的育雛技術,小雞的成活率就更高了,一般都能達到90%以上。

    長得快、生得多、容易帶、成活率高,雞的這些優點,對於養雞人來説就意味著——容易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效益。所以,雞在鳥類大家族中脫穎而出,受到人類的青睞,並不斷地被人類進行培養和塑造。在人類有意識的培養之下,家雞家族的內部分工越來越細。

    從用途分,有肉用雞、蛋用雞、種雞,還有特殊的觀賞娛樂型雞種,比如鬥雞。

    因為分工的精細,各類用途的雞從外觀到特長,也都有了很大的區別。例如,肉雞的特長是長肉多、長肉快,蛋雞的特長是産蛋多,而種雞有著比較強的生殖能力等等。

    也因為功能的不同,也就派生出了不同的飼養方式。不過,不論要掌握哪一類雞的養殖技術,首先還是要從了解雞的一些基本習性開始。

    更多資訊編輯短信FT發送到10663355訂閱《科技苑》手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