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改革紅利,中國最大的紅利”,這是4日《光明日報》兩會特刊一個整版報道的標題。改革無疑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兩會是參政議政、定計定策的重要平臺,“改革議題”自然而然地成為媒體兩會報道中的一個關鍵詞。
如果説我們過去的發展,靠的是人口紅利、開放紅利、資源紅利,那麼,當今日中國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和複雜的矛盾問題,更需要以改革激發出制度紅利。《光明日報》的報道中,引用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的話説:改革紅利就是制度紅利。所謂“紅利”,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發展的動力。當此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開局、新一屆中央領導履新之初,改革的話題,怎不引人注目?
新華社一篇題為《兩會將推動中國關鍵領域改革》的報道中,引述黑石集團高級顧問拜倫·韋恩的意見,認為中國推動改革的行動和成效,可能成為今年令國際“吃驚”的十大事件之一。兩會報道中越來越多的國際視角、國際身影也説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而世界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的改革,不僅關乎國內,也影響國際。熱議改革的兩會,也因而有了更多“世界意義”。正如《環球時報》報道所言,國外將兩會視為中國新領導人的“一個舞臺”,試圖從中探測中國未來政策的風向。
兩會上,代表委員對改革的思考,也將使改革話題得以延續和深化。十八大報告中莊嚴宣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以來,對改革的頻繁重申,更點燃全社會的激情。從不斷推出的改革舉措,到不斷闡明的改革方法,新的改革開放觀正在成形。兩會對改革的關注、媒體對改革的聚焦,正是面對改革問題時上下同心的共振。
談及兩會的改革議題,香港《大公報》直言:中國改革要啃“硬骨頭”。的確,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過別人上百年的路程;帶領13億人口,完善一個前無古人的新型社會制度。在社會現代化、制度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不斷上升的高層次時代命題前,中國改革已經走入了攻堅克難的深水區。
謀劃未來、議定國是,兩會理當凝聚更多“改革紅利”,這體現在代表委員對“改革方法論”的高度關注上。《新華每日電訊》集納一組有關改革的“兩會好聲音”,其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直言,未來兩三年,是深化改革的“時間窗口”,必須把握住。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車曉端則具體説,要改革,需要搞好頂層設計,協同推進各項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進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很多媒體,也關注著“摸石頭”的具體策略。實際上,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莫不與改革息息相關。“養老保險應真正發揮養老作用”、“保障房要進得來退得出”……《經濟日報》的報道,讓人看到代表委員和中國人民“信心百倍向未來”。要問信心來自何處,可能正來自於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一個個難關的突破之中。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共享型改革期待共建型參與,作為中國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兩會理當成為公眾有序政治參與、為改革建言獻策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