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者:李漢森 來源:央視網 期號:央視網評論特別策劃“我的中國夢”之四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28日 17:32
我想上學
“現在在北京活著都比較辛苦,但是我希望等她長大一點,北京能對她更公平。希望我的女兒能一直在北京上學,不用回家去參加高考。” [詳細]
我想有個家
家庭是每個中國人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話題。裸婚、北漂、家庭、夢想這些詞結合在一起時,是很多人的現實圖景。 [詳細]
我想堅守理想
四十歲的男人有困惑,四十歲的男人有夢想。夢想之光在閃爍,但要讓光亮照到每個微觀的個體,似乎還差那麼點亮度。 [詳細]
我想安度晚年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異地醫保報銷、養老機構加快建設,這些都是我們最基本的心願,每向前行進一步,晚霞的笑容就會更美一分。 [詳細]
再見,2012年;你好,2013! [詳細]
人物資料:劉先生,外企員工;于女士,事業單位員工。夫妻二人均為獨生子女。
房子要養,孩子要養,老人也要養,對於一個“雙獨(夫妻雙方均未獨生子女)”家庭來説,這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壓力。于先生一家已經在北京工作了六年時間,隨著孩子的出生,劉先生的父母同眾多“老漂族”一樣來到北京幫著照看孩子。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父母,劉先生一家認為,現在開始考慮養老問題,其實並不早。
還是多買一些保險靠譜
2007年,劉先生夫妻倆買下了他們在北京的第一套房子,房子的面積並不大,房價也不像今天一般遙不可及。“70多平米對我們來説還是有點小”,孩子出生後,夫妻二人買下了第二套房子,二人也正式步入了“房奴”與“孩奴”的行列。
錢,是養老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劉先生供職于外企多年,妻子于女士就職於事業單位,雙方均工作穩定且收入尚可,8000元月供的壓力並不是很大。工作之餘,夫妻倆也會關心自己養老金的動向——被拿去投資還是作其他用途。劉先生認為養老這個問題還是得靠自己去解決,趁著年輕多賺錢,多進行一些積累才是最靠譜的養老方式。“(對我們來説)最好的養老模式是以房養老,自己住一套房子,租出去一套,補充資金的不足;保險也很重要,應該趁年輕多買一些保險,尤其是意外傷害險,到老的時候會更放心一些。”
父母在北京看病沒法報銷
孩子出生之後,劉先生的父母來到了北京。劉先生的父親在退休之前是一名公務員,母親退休在家,“老人這部分基本上不用我們管,家裏也不用我們接濟,老人有足夠的家底”。但由於二位老人的戶口無法牽到北京,因此他們無法享受醫保報銷。于女士説:“現在總體來説老人的身體狀況比較好,但一旦遇到什麼狀況,問題就會凸顯。他們就覺得在北京生活的沒有安全感,在老家看病可以報銷,在北京的話只能自己支付醫藥費,比較費錢。”
目前,流動人口異地享受醫保報銷,是一個只能期待與等待的願望。相關資料顯示,我國醫保實行屬地管理,由於醫保水平與當地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各地醫療保障水平也不同。如果老人戶口不在北京,就只能按照參保地的規定報銷,不能在北京報銷或轉到北京。
老人不習慣北京的節奏
于女士説:“現在和父母相處最難的是溝通與交流,我想給他們我認為好的東西,但他們並不覺得這個東西好,想法不一樣,比較難互相理解;在父母來北京之前,距離是一個問題,如果想在一起他們只能來到北京來養老,那他們又如何去改變既有的生活,這個改變肯定是困難的。他們不肯走出去,不肯再交這裡的朋友圈子,生活就不會快樂;同時,父母如何來適應北京這種快節奏的生活,適應北京擁擠的交通和新的城市規則,這也是一個問題。”
無法報銷醫保,讓老人的安全感“縮水”,來到北京之後,生活上的種種變化也讓劉先生的父母感到困惑。“父母認為還是在老家好,那裏有自己的圈子,可以找到朋友打電話、出來玩。在北京的話,父母活動的圈子很固定,就是買菜、做飯,也不跟樓下的老人交流,感覺很寂寞,壓力很大。春節也準備在北京過,明年也不用走親戚了,在北京他們就認識我們一家。”
子女精力有限 父母反而做的更多
于女士説,自己的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子女能夠逢年過節回家看看,帶什麼禮物或者帶不帶禮物回家並不重要。
同無數“北漂”一樣,夫妻倆每人每年回家的時間平均不到15天,雖然發達的網絡與通訊手段能夠縮短時空的距離,但在種種突發狀況面前,誰來照顧老人仍舊是一道難題。“如果四個老人其中有兩個同時有問題,就比較麻煩了。爺爺奶奶輩的人孩子很多,可以輪班照顧,但對於獨生子女來説,白天黑夜不分地去照顧老人是不太可能的,可能真的會考慮把老人送往養老機構或者請護工、保姆,自己抽空再去照看。”
“我們現在幫助父母的很少很少,相反父母為我們做的比較多”,劉先生感慨道。子女在北京工作,父母追隨子女來到北京,“老漂族”們在陌生的城市中一邊享受著天倫之樂,一邊卻要經歷心靈的孤獨和適應異鄉生活的雙重考驗。
給父母減壓 讓他們過的輕鬆一些
“小孩的成長與父母的身心健康應該達到一種平衡”,對於父母接下來一年的生活,劉先生有著自己的安排和計劃,“父母帶孩子,犧牲了父母的生活,他們的情緒也會很煩躁,今年我們計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這樣父母的時間也會充裕一點,就能多出去玩一玩,我們準備給他們辦一個公園年票,等孩子大了之後,我們也會和老人一起出去旅遊。”
中國式養老的最大特點正是在“家”與“人”之間尋找平衡。人要賺錢,人要花錢,家要團聚,家要溫馨,支撐著“老漂族”們來到大城市的正是家庭的力量,正因如此,“家庭”才是精神養老被不斷完善的前提。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 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