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八旬老太用自己的行動,為“誠信”二字做了最好的詮釋。這種“義舉”與河北泊頭市七旬老人侯寶銀“替亡子還債”、江西德興市農婦陳美麗“替亡夫還債”以及武漢的“信義兄弟”一樣,讓人看到了人性道德的光芒所在。相比之下,那些為了躲避討債而不惜舉家潛逃者,以及那些惡意欠薪者,難道不應該感到無地自容嗎?畢竟,但丁説過:“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社會總體是陽光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生活中,成千上萬的“信義”的故事不是不存在,不是“過去式”,而是我們關注的太少。當“信義”屢屢被濃墨重彩地報道之時,從側面提醒我們新聞媒體的社會輿論,缺少的是“信義”故事的發現,缺少的是積極下基層去挖掘和發現,缺少的是對基層的“信義”故事的及時報道和弘揚。
還債奶奶”82歲了,即使身體再康健,正常的生活也應是含飴弄孫,安享晚年。不管什麼理由,他兒子欠下的鉅額醫療費也是這個時代國家福利制度缺失釀造的一個悲劇。即使“還債奶奶”多麼人格高尚和體諒祖國,她首先獲得應該是及時的救助和由衷的同情。也就是説,用道德去掩蓋甚至彌合製度的缺失給公眾利益帶來的傷害,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實質卻本末倒置。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絕對能讓任何一個人從此消沉;40萬的外債和耄耋之年的老人聯絡在一起,絕對有不能償還的理由,而且也有債主體諒到她的不易,表示放棄主張債務的權利。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母親,年輕時,她用自己的雙手救死扶傷,幫助患者減輕痛苦;而今,她又用實際行動讓人經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