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春節期間很多漂泊在外的人回家過年,一年不見的老同學們也會借此機會組織聚會敘舊,這樣的聚會有的其樂融融,有的卻只是聊房子聊車聊收入,淪為“攀比會”。[互動入口 ]
在天津,不管貧、富都講究這個。過年要逛“娘娘宮”,買空竹和“卜卜噔”。天津在過年的時候還要貼“挂錢兒”,一般都貼“肥豬拱門、招財進寶、鯉魚躍龍門”等,方方正正的三個貼在門框上,玻璃窗戶的框上也貼,這在北京是沒有的。
小時候在湖南,過年比現在好玩兒。那時候生活條件差,小孩就盼望著過年,過年能吃好多好吃的,能穿新衣服。那時過年,我們家是大家都圍著炭火,烤糍粑、嗑瓜子、剝花生、吃臘肉臘魚。每家都吃湖南特色八寶飯,好吃的集中吃特過癮。
我家因為是傳統大家庭,所以我們過年方式也非常傳統,一大家人一定要一起過。那時,我伯父,經常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吹簫,我父親他常帶我去看電影,過年的時候看電影,是我最高興的事。我最喜歡的一條圍巾就是在過年看電影的時候丟的。
不管是童年還是現在,草原對我來説都很親。在草原上過年,三十兒放鞭炮,大年初一去拜見長輩,我們要準備好哈達和鼻煙壺獻給長輩,這是我們的習俗。現如今,草原上過年的習俗,都比過去簡單化了,可並不影響大家過年的喜慶。
過年了,很多在外一年的打工族、上班族都會回家鄉過年。唐代詩人賀知章有詩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説的是一個人就算離開家再久,濃濃的鄉音都改變不了。隨著我國普通話的推廣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在交流中説起了普通話。可是,很多人卻發現,一些回鄉探親的人在家裏也像在外面一樣張口閉口普通話,很少説方言,這引起了一些人士的不滿與非議。您認為,回到家鄉,應該説普通話還説講家鄉話?
在鄉親們面前應該講家鄉話 語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一個地方的方言,它承載著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如果説,一座舊城是當地人的物質家園,那麼方言就是當地人的精神家園。普通話固然更便於與人交流,但那並不是在家鄉的“通用”語言。用家鄉話和親人嘮嗑,更容易拉近親情,更容易被鄉親們接受。連遊客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旅遊都會學兩句當地的方言以示尊重,一個本地人又有什麼必要非要講普通話呢?
普通話也能交流,沒必要非講方言普通話作為溝通56個民族以及不同方言之間的交流工具,有它的積極意義,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工具,如同很多國家都用英語來溝通一樣。一個人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就是要學習外面更開放、更先進的東西。回到家鄉,把普通話帶給家鄉人,也能起到普及的作用,掀起學習普通話的風氣,不然一嘴鄉音外出很難與人交流。而且久居外地的人已經習慣了説普通話,沒有必要回到家就變回説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