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週年,根據俄總統梅德韋傑夫簽署的命令,俄軍在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舉行規模空前的紅場大閱兵。
國家主席胡錦濤9日在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雙方就雙邊關係和其他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許多新的重要共識。
當地時間5月9日,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5週年慶典在莫斯科隆重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慶典。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8日在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總理普京。雙方就推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和在一些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達成重要共識。
二次大戰全面爆發後,到1941年夏天,德國已先後佔領了歐洲十四個國家。這時,希特勒把蘇聯看作為實現征服歐洲計劃的主要對手,準備集中力量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通過駐莫斯科大使向蘇聯正式宣戰。蘇聯人民在蘇聯共産黨和政府領導下,奮起展開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進入新階段。德軍侵蘇標誌著歐洲東方戰線的開闢,蘇德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
邊境交戰結束後,1941年7-8月,蘇軍在列佩利、博布魯伊斯克、索利齊,科羅斯堅等市附近及其他方向對德軍實施了反突擊。 9月8日,德軍突至拉多加湖,奪取了施呂瑟爾堡(彼得要塞),並切斷了列寧格勒同外界聯絡的陸上交通線。德軍想以強擊佔領該市,但被阻止住。於是在最艱苦的被封鎖條件下開始了史詩般的列寧格勒英勇防禦。在北方,德軍奪取摩爾曼斯克和北方艦隊主要基地波利亞爾內計劃被打破。
德軍從北、中、南三個方向挺進莫斯科,力圖合圍消滅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並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941年9月30日-10月2日,德軍轉入進攻。偉大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事件莫斯科會戰開始了。
到1941年12月底,蘇軍已收復了克林、卡盧加、加裏寧等城市,解出了德軍對圖拉的包圍。至此,莫斯科會戰結束。據蘇軍最高統帥部公佈的數字,德軍共傷亡50多萬人,坦克1300余輛,火炮2500門,汽車15000多輛。這是德軍自開戰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大失敗。
俄羅斯將在2015年即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前,建成一座獨立的衛國戰爭檔案館,以保存現存于不同檔案庫的逾1300萬份相關文件。
俄羅斯駐華大使謝爾蓋 拉佐夫4月21日代表俄羅斯總統向為蘇聯衛國戰爭做出貢獻的19名中國人頒發了“偉大衛國戰爭勝利65週年”勳章。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意日為首及其附屬國(偽滿洲國、偽蒙古國、克羅地亞、斯洛伐克)的法西斯力量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主要戰場: (1)亞洲太平洋戰場 (2)歐洲戰場 (3)非洲戰場
德國、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偽滿洲國、偽蒙古國、維西法國。 西班牙雖是法西斯主義,但是沒有參戰,只派遣意願軍幫助德國.
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盧森堡、荷蘭、新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伕、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利比裏亞、法國、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
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上最早開闢的反法西斯戰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仍然是東方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戰場,日本陸軍的主力仍然被牽制在中國。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的“北進”企圖,延緩了日軍的“南進”步伐,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支援了蘇聯的衛國戰爭和美國的太平洋戰爭。到1935年,東北軍民的抗日遊擊戰爭使日軍的傷亡已達17萬餘人,打亂了日軍的計劃。1939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中國戰場牽制的日本陸軍兵力在80%以上,從而割裂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相互勾結,為盟國贏得了寶貴的戰備時間。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斯大林
“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丘吉爾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羅斯福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蘇聯人民戰勝法西斯德國,對勝利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作出了重大貢獻。中、美、英等各國人民對蘇聯戰勝法西斯德國給予了巨大支援。 1943年2月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獲勝,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
中俄兩國擁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1949年10月2日,中國與蘇聯建交。蘇聯解體後,1991年12月27日,中俄兩國在莫斯科簽署《會談紀要》,確認俄繼承蘇聯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中俄兩國互為最大的鄰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近年來,隨著兩國戰略夥伴關係的穩步推進以及兩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雙邊經貿合作快速穩定發展,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能源、科技、通信、金融、交通等各領域合作全面、深入開展,並取得了豐碩成果。2008年雙邊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568.3億美元。
能源合作是中俄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2008年建立中俄能源對話機制。 2009年5月18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被譽為“中國鳳冠最高點”的漠河宣佈中俄原油管道中國段正式開工建設。7月3日,俄羅斯議會下院批准了4月份由俄羅斯和中國雙方共同簽署的《中俄石油領域合作政府間協議》。 中俄石油管道北起俄羅斯的斯克沃羅季諾市,南至大慶,全長1030多公里,分為斯科沃羅季諾至漠河的俄羅斯段和漠河至大慶的中國段。其中約63公里的俄羅斯段已于2009年4月27日開工建設。
在兩國領導人的提議下,兩國于2006年在中國舉辦了“俄羅斯年”,2007年在俄羅斯舉辦了“中國年”。 為鞏固“國家年”取得的成果,兩國決定2009年在中國舉辦“俄語年”,2010年在俄羅斯舉辦“漢語年”活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俄羅斯成為繼承國,中蘇關係過渡為中俄關係。俄羅斯獨立後,中國最先派出以對外經貿部部長李嵐清為團長的政府代表團訪問俄羅斯,宣佈承認俄聯邦政府及其在聯合國的安理會席位,簽署了《中俄兩國會談紀要》。1992年1月底,李鵬總理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聯合國首次會晤,確定兩國在1989年和1991年兩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中俄友好關係。
以俄總統葉利欽1992年底首次訪華、雙方簽署《中俄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宣言》為標誌,兩國以著眼未來,不對抗、不結盟、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為原則,確立新型國家關係。
江澤民主席1994年9月訪俄,兩國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和《核武器互不瞄準對方》等文件,確立中俄“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夥伴關係”,從戰略高度將中俄關係推進到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
1996年4月,葉利欽總統第二次訪華,兩國元首在《中俄聯合聲明》中就雙方在國際重大問題上進行協調與合作達成共識,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標誌著中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當時國際輿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俄關係提升到5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